通过电脑或手机,患者在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能和三级医院的专家“见面”。5G时代,在医联体建设大环境下,线上看病就医越显高效。松江区中心医院与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近期联手推出的房颤“云门诊”开启了分级诊疗新场景。
新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全区首家房颤“云门诊”试点单位。每周三下午,周边的房颤患者可以在这里通过视频看区中心医院心内科专家门诊。社区全科医生朱清清是房颤患者的专职“管家”,目前负责管理辖区内85名有房颤患病风险的居民。“这些居民都是在年度体检中筛查出来的。”朱清清介绍,被统一管理的居民既有已经发病做过手术的、在服药控制的,也有还未出现明显症状的。
74岁的赵雪娥是一名有着20多年房颤病史的患者,目前正通过服用药物治疗。正常情况下,她每个月都要去医院随访检查一次。虽然按时服药,但她最近时不时出现胸闷症状,和她的责任医师朱清清联系后,她预约了9月8日下午的房颤“云门诊”。视频连线过程中,区中心医院心内科专家了解情况后,向朱清清提出了下一步的诊疗建议。过去需要先乘车到城区医院复查,再到离家较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检查配药,现在通过视频就能与三级医院的专家沟通病情,对“云门诊”带来的便利,赵雪娥感触颇深:“家门口就能看专家门诊,不用来回折腾、不用排队,还有社区医生帮忙沟通,真是赶上好时代了。”
区域联合房颤“云门诊”项目开出的意义不止于患者获益。项目发起人区中心医院心内科主任李岩松介绍,在分级诊疗政策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松江区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区中心医院实施了“延伸处方”,也就是说,上级医院开具处方后,药方可直接“延伸”至社区,患者可就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齐所需药物。然而,“三级综合医院-社区医院”两者间虽然实现了处方共享,但在患者诊疗、管理、随访等方面却出现了断层,不利于合理有效配置卫生资源,规范开展患者综合管理。
如何破解?以房颤这一单病种为例,开出“云门诊”无疑为房颤患者全程管理提供了一种新可能。5G零时差沟通的优势既增加了医患沟通的便捷途径,也有效串联起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的业务交流。“社区全科医生对患者情况的全程关注,有利于专科医生对病情作出更为精确的研判;专科医生的专业指导,也能帮助全科医生提高专病治疗的业务水平。”李岩松说,这种模式很大程度上与全流程、全过程的诊疗服务相趋近。
值得一提的是,房颤“云门诊”的落地必然需要区域性医疗中心的强大磁场。区中心医院早年在全市率先运行了区域影像、临检、病理等3个中心,覆盖全区1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6家二级医院,使得松江区成为全市首个实现互联、互通、互认的区域。以房颤诊疗项目的开展为例,医院心内科团队每周定期筛查社区体检心电图报告,对可疑房颤患者进一步做24小时心电图检查,确诊后,心内科专家团队将与社区全科医师联手,通过连线方式会诊,协助社区门诊医师优化治疗方案。
目前,房颤“云门诊”项目已在新桥、中山、新浜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落地。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点运行,医生们也对未来发展有了更清晰的方向。新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潘秀萍直言,全专结合、双向转诊的模式有利于开展从房颤筛查、诊断、咨询,到治疗、随访的一站式服务,也有助于构建起“大病到上级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模式,从而更高效地给予患者全程规范化管理。但当前的线上门诊主要采用上级医院专科医生与基层全科医生对接模式,在病例对接上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潘秀萍认为,做好房颤单病管理、高危人群的筛查管理,在完善线上门诊的同时,还需扩大病例数据采集。可喜的是,区卫健委与区中心医院联合收集十几万条心电图数据或成为一个不错的切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