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万物并秀。行走在花桥,处处鸣奏着产业升级发展的最强音。
花桥始终围绕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求,扎实做好“六稳”、全面落实“六保”,做深做透“临沪对台”文章,在增速上领先领跑,在总量上追赶超越,不断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书写着金融、科创、开放的全新篇章,为城市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经济力量。
注入“金”动能,跑出发展“加速度”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经济是城市的肌体,金融则是城市的血脉。
4月9日,苏银凯基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正式开业,落户花桥,成为昆山金改区获批后首个落户的法人金融机构、江苏省第二家获批开业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我们将以此次获准开业为契机,进一步打造特色化消费金融业务模式,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苏银凯基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金融市场不仅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更是显示地方经济实力的“风向标”。近年来,花桥经济开发区累计引进诺亚财富、歌斐资产、中盛资产等金融服务业企业760家,其中,基金及管理公司719家、传统金融机构32家、创新型金融机构7家、金融中介机构2家,累计管理基金规模887.46亿元,基本形成了以私募基金为主、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功能互补的金融产业体系。
根深则叶茂,本固则枝荣。花桥经济开发区建成区域性产业金融高地的背后,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30亿规模的创新创业发展引导基金,对接了一批批优质的基金项目与优质基金管理人,合作设立大数据、科技创新、健康医疗等产业领域的子基金,助推一批产业子基金和创新企业集群。
高位统筹的金融顶层设计更是为经济稳发展、稳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持续发挥资本招商的引领作用,“产业+基金”模式带来了古玉资本等6支产业子基金,总规模超43亿元,成功引入了时代飞鹏商用无人机等新技术产业项目,积极打造低空经济产业链,强化科技金融支撑实体。
与此同时,花桥经济开发区还积极拥抱互联网经济的“风口”,按下了互联网产业的“快进键”,截至目前,累计引进燕文物流、地素时尚、优护优家、梵舒网络等电子商务类企业183家,注册资本超13亿元,成功培育炫生活、社区集等行业细分领域领先企业10余家。
花桥跨境电商产业园从2017年起连续获评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基本形成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特色项目快速发展的互联网产业集聚区。
花桥经济开发区金融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与花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相辅相成。据统计,花桥经济开发区1~7月,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37亿元,增长12.6%;实际利用外资完成1.6亿美元,超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完成规上产值108.39亿元,增长43.1%,增速位列全市第一;实现进出口总额11.26亿美元,增长37.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09亿元,完成序时进度61.1%。
融入“创”字诀,打造科创“强引擎”
顺扬·智汇谷园区,这座总建筑面积超21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5亿元的园区里,医疗健康、智能硬件等数家高新科技企业鳞次栉比,科创新风扑面而来。它作为花桥经济开发区首个老旧工业区改造试点园区,实现了“老树开花”,迎来了质的蜕变。
多年来,花桥经济开发区坚持做优存量,践行减量发展,推进低效用地盘活和传统工业区转型升级,仅半年就新增博富大厦、昌荣等科创承载空间5.6万平方米,腾挪创新港启动区约2万平方米空间布局科创内容。加快实现“腾笼换鸟”“开笼引凤”“优笼筑巢”,致力打造高标准、高质量、高品质的人才科创“新地标”。
“我们就是要向存量要空间、向集约要效益,打造项目、人才、资本、院所、联盟等全要素的崭新平台。”花桥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加速盘活资源、推进工业区改造升级的同时,花桥经济开发区还加速走在数字经济的前沿,用数字经济的“活水”为城市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仅2021年上半年,花桥就引进车同轨交通、北索智能等云计算和大数据相关企业25家,累计注册资本1.3亿元;组织59家企业申报苏州市数字经济入库企业,占昆山总申报数的16.57%,完成任务的168.6%。
目前,花桥获评有江苏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江苏省创业投资集聚发展示范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获评江苏省大数据产业园、苏州市先进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特色产业园、苏州市数字经济产业园。
如果说产业是城市发展的聚核器,那么人才就是产业崛起的“发动机”,引来了人才,留住了人才,科技创新就有了“源头活水”。数据显示,花桥经济开发区共获评“头雁人才”1人、引进海内外院士9个、国家级创新创业领军人才28人,入选省“双创”人才20人、省“双创”团队2个。共获评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省级众创空间4个、孵化器1个,苏州市级众创空间4个、孵化器2个,累计引进平台21个,实现有效运营科创空间82.8万平方米。
科创之花,人才之桥;数字赋能,未来已来。花桥抢抓“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等战略机遇,高标准、高质量推动数字化产业,逐步建成国际化、专业化、功能化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助推人才科创事业发展形成更强合力。
做好“沪”文章,闯出开放一片天
做昆山看见世界的“窗口”。花桥经济开发区自成立以来,就勇担时代的使命,不断巩固临沪优势,深化对台合作,打造临沪对台“第一站”,建设开放融合之城。
一条宁沪线,如同美丽彩带,将“昆冈美玉”与“东方明珠”串联。昆山与上海地缘相近、人文相亲、产业相融。而这之中,花桥更是凭借轨交11号线,将“双城”变成了“同城”,“不在上海,却胜似上海”,如何把握“家门口”的国家战略机遇,花桥给出了一份几乎“满分”的答卷。
经济上,花桥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沪苏同城一体化、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叠加机遇,主动对接上海申能集团、张江瑞尔、上海微系统所、贸促会等在沪国企、大院大所、机构协会,强化紧邻安亭、白鹤两地经济部门的对接联系,协同引育一批优质产业项目,引进工匠新能源等上海优质项目9个。
花桥还在招商上重点突破,主动加强与上海的高校、园区、高端中介机构等合作,积极对接上海高端要素,挖掘一批投资规模大、发展潜力足、创新能力强的四新经济项目。并借助以商引商,加强与已落户企业特别是上海企业的联系沟通力度,将重点对接华住、利丰、氪空间等企业,深挖其上下游和客户资源,从细节处真正做到学习上海、对接上海、服务上海、融入上海。
如果说“临沪”是家门口的“文章”,那么“对台”就是两岸之间的一块亮眼“招牌”。玛冀电子、六晖、金博特、泰耀集团……一个个台商品牌在花桥欣欣向荣,蓬勃发展。
近年来,花桥坚持项目引领,助推台企转型升级,并通过积极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大力推动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努力构建两岸金融合作新地标等举措,构建具有昆山特色的两岸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与此同时,花桥作为昆山的世界“窗口”,外资项目也是接连不断。以2021年上半年为例,花桥从稀缺资源、能源科技等领域发力,引进总投资9000万美元的德浩威尔信息科技项目、总投资6000万美元的施宾德斯能源科技项目等。1~7月花桥共计注册外资近2亿美元,其中总投资超千万美元项目6个。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未来,花桥将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续写更多“向上向强”的经济答卷,在“十四五”新阶段展现“花桥作为”,贡献“花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