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隧桥上驾车从南往北行驶,下桥前快抵达崇明岛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点缀在浓浓绿意中的一栋栋美丽民宅。下桥后再行驶一段距离,整洁的柏油马路旁,苍翠满目,花团锦簇。这里便是陈家镇,崇明岛最东端的乡镇,也是上海长江隧桥崇明登陆点。
由于陈家镇是离崇明中心城镇最远的乡镇,受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制约,这里曾经被贴着“偏僻落后”的标签。经过多年的努力,陈家镇从百年前毗邻茫茫滩涂的小渔村,蜕变成了百年后崇明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桥头堡,每年以崭新的姿态迎接着数以万计的游客。
陈家镇东面临海,南、北两面临江,拥有得天独厚的滩涂资源。据《陈家镇镇志》记载,清乾隆年间崇明岛东端开始围垦,由南而北延伸,乾隆后期建镇,取名陈家镇。解放后9次围垦,围得土地2054.4公顷。
此后,陈家镇立足实际,把有限的、得天独厚的生态自然资源作为最大优势,走出了一条质量高、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发展新路。
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滩湿地公园、上海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是陈家镇境域内为人熟知的生态自然景点。这些区域承担着重要的生态保护功能,对陈家镇的地区生态空间结构也提出了较高要求。也正是这些景点,打开了陈家镇“旅游产业”的突破口。
一望无际的芦苇布满滩涂,观鸟台上看远处群鸟飞翔,走上木栈道亲近自然,在堤坝上欣赏日出……如今来东滩湿地打卡的游客,总能体验到这些生动自然的乐趣。
“崇明东滩是候鸟迁徙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处加油站。”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我国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候鸟,每年都会来崇明获取食物,恢复体力后再次启程。不过,十多年前,这个鸟类栖息的“圣地”,也曾遭遇一场巨大的生态危机。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的生长蔓延,令本土植物海三棱藨草失去了生长空间。几年之中,这儿的鸟类数量急剧减少。
为治理互花米草,市水务局、市财政局、崇明区政府等相关委办局及单位通力合作,启动了总投资11.6亿元的东滩生态修复项目。截至项目完工,互花米草控制率达95%以上,修复区内主要土著植物的生长面积达到1.4万亩。如今小天鹅、黑脸琵鹭等23种国家珍稀保护鸟类回归东滩越冬栖息。
无独有偶,毗邻鸟类保护区的东滩湿地公园,也经历了历时10年的湿地生态修复和重建工程。建成后的东滩湿地公园内栽育了无数丛景观花卉、设立了电动游船码头、游客中心,又建了漪水苑、雀鸣渡等景点。如今的东滩湿地公园,已经找不到半点从前“一片盐碱地”的影子,脱胎换骨成了市民、游客爱去的原生态花园。2017年,东滩湿地公园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这几年,陈家镇党委、政府依托当地生态优势,打造一个又一个旅游休闲品牌,成功举办“骑游东滩”“市民文化节”等旅游推介活动,加快推进东滩旅游一体化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陈家镇人正做着最生动的实践。
2009年10月,上海长江隧桥通车,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地理上的连接直接带来了信息、理念上的连接,崇明自此真正驶入了发展爆发期。陈家镇从最闭塞的岛之角落,跃升为崇明岛对外的门户,进入了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随着开发建设风生水起,来这里的游客越来越多。
交通发展之风,“吹开”的不仅是旅游这朵产业之花,教育、科技等产业也“借风”遍地开花。上海智慧岛数据产业园,东滩思南路幼儿园、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东滩学校等重点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为陈家镇的发展增添了一份支撑和力量。
陈家镇土著张锦松对家乡的发展感到高兴,几年前,他在市区经营着一家广告公司。和大多数崇明人一样,出岛求学工作之后就很少回崇明,自大桥开通后,他和妻子沈玉莹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契机,于是花了3年时间,把陈家镇的老宅改造成民宿,并取名为“逅院”,2018年正式对外营业,他们俩则双双回到崇明切换到民宿掌柜的角色。“这几年,来崇明的游客越来越多,民宿生意不错,我们回来以后,既有了自己的事业,也能照顾家里的老人。”
此前有件事让张锦松担忧,是女儿小学毕业后上初中的问题,但在看到陈家镇有了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后,焦虑烟消云散。他们很快决定把原本在浦东读书的女儿,转到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东滩学校读初中。
享受到发展红利的不仅有老百姓,还有更多的企业主。随着上海智慧岛数据产业园东滩孵化基地等企业在陈家镇的入驻,初创阶段的企业以及创业人才找到了打拼的“温馨港湾”。“基地的产业发展主要聚焦信息技术、创业孵化、创意设计、新能源产业等新时代新兴技术产业。”上海东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对接市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积极引进符合生态定位的高新项目及高科技企业,吸引了众多人才和企业进驻。
多年风雨兼程,多年探索寻求,多年开拓创新,陈家镇在发展成为现代化绿色生态型城镇的征程上砥砺前行,演绎着属于崇明世界级生态岛的精彩蝶变,也向我们描绘着现代生态城的美丽蓝图:224平方公里的版图上,森林、湖泊、湿地与人文空间相拼接,形成城镇与田园相交融,人与自然相贴近的生态城镇总体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