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祥华,今年55岁,利泰纺织厂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他于1980年走进利泰,经历了百年利泰的多次重大变革,见证了本土民族工业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的兴衰与重生。
“今年1月29日,利泰纺织乌兹别克斯坦项目首期12万锭工程竣工、二期工程开工典礼在利泰国际园区举行,乌兹别克斯坦总统亲临现场视察。”9月26日,利泰纺织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祥华告诉记者,这是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第二次视察这一项目,标志着113岁利泰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重新焕发青春,正以矫健步伐昂行于第二个百年新征程。
改革春风中攀上首峰
1905年,“济泰纱厂”创立,1926年更名为“利泰”。“如今的利泰是全国仅存的两家百年纺织企业之一。”追溯历史,李祥华一脸的自豪。
“利泰的发展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进步的缩影,她的身上烙着各个时代的鲜明印记,她的第一个巅峰由改革开放春风催生。”李祥华1980年走进利泰,在利泰上电大,一步步走向利泰的高管职位,亲历了利泰的38年风雨彩虹。
改革开放初期,利泰扩大北厂区,开辟南厂区,与香港华润集团、江苏省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合资成立江苏华利纺织有限公司,在全国较早开发生产出中长涤/粘纱、中长涤/腈纱,牢牢占据市场制高点。“中长涤/腈纱可以替代羊毛,引领当时时尚。”李祥华回忆,那时好多外地厂家前来抢购,卡车常常排队两三公里。
资料显示,1979年至1981年,利泰年实现利润超3000万元,居苏州地区第二位,年上交财政占太仓财政收入的80%。
而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利泰发展的步伐更大,对周边的带动作用更强了。“1992年,利泰筹建第一织布车间,第二年跻身纺织全能企业,一度形成17.5万纱锭、272台喷气织机的规模。”李祥华说,在利泰的带动下,周边地区产生了广泰、裕泰、安泰、兴泰、宏泰等一批乡镇企业、民营企业,被苏州市命名为“沙溪纱线产业集群”。
破除体制藩篱获新生
月有阴晴圆缺,利泰也曾走入困境。“如果没有两轮改制,利泰也许很难渡过难关,更不要说有今天的青春焕发。”李祥华不无感慨地说。
2001年,进一步加快和深化市属企业改革工作在全市拉开大幕,利泰成为全市第一家改制市属企业。“那时,国有资产除保留18.2%份额外,其余全部退出企业,利泰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在这次改制中,李祥华持股1.96%,他说,改制8年,利泰销售收入每年增长近亿元,竞争力与销售收入在中国棉纺织行业排名前50位,也为后来引进战略投资商打下了坚实基础。
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给中国纺织业带来了重创,利泰未能幸免。2008年,利泰进行二轮改制。这一年的6月,怀着对百年利泰的敬意,带着“稳定、改造、提升”的战略规划,江苏金昇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入主利泰,不轻易解除一名与企业患难与共的员工,不轻易拆除一片承载利泰历史和文化的砖瓦……李祥华说,并购当年,利泰扭亏为盈。
从聘请技术专家到优化管理流程,从设备工艺改造到工艺技术提升,从优化原棉采购到调整产品结构……在金昇的大力支持下,利泰的“疮口”逐渐愈合。
然而,纺织业已被贴上了“传统”和“限制”的标签。百年利泰如何前行?管理层与员工们一起寻找新路径。
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
新疆库尔勒项目首期工程108万锭7个车间和二期工程9号车间12万锭投产,二期工程另外4个车间破土动工。“这是利泰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的首个项目,也是利泰昂行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转折点。”李祥华高兴地说。
2014年底,利泰像往常一样到新疆收购棉花,意外获悉新疆的十大优惠政策。分析新疆电力、用工、棉花、土地等优势,联系“一带一路”战略,利泰向金昇提出了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的建议。
两个月之后,金昇就委派人员到新疆实地考察,很快催生了新疆库尔勒项目、奎屯项目,进而又开工利泰纺织乌兹别克斯坦项目,乌兹别克斯坦项目更是成为该国总统项目。
随着“一带一路”三大项目的开建,利泰收缩原有规模,抽调操作、技术骨干提供技术指导,输出管理模式,利用老厂区对库尔勒等项目员工进行培训,做好产品推广、接单、打样、仓储、善后等服务。“库尔勒项目派了150名员工前来培训,我们还专门增设了维吾尔族食堂。”李祥华说。
在有着88年历史的“小红楼”里,李祥华介绍,今年起这里将着力打造文化传承与创新基地。建设博物馆,成为全面展示利泰纺织历史及演变进程的文化展示中心;建设创意工场,成为全国纱线、面料、服装等相关纺织产品的创客孵化基地;建设未来工厂,建成一家产能5万锭、万锭用工4人的示范性智能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