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网上国际投资促进平台 致力于中国投资促进事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开发区新闻 > 苏州 > 文字新闻
昆山开发区科创“硬核”是这样炼成的
发布时间:2021-07-13  来源: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发布开发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

  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25家、瞪羚企业39家;累计承担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16项、省级项目26项;全区90%规模以上科技型企业与院校建立产学研合作;累计引进海内外院士项目19个,全区人才资源总量达15万人;累计专利申请量6.4万件、授权3.4万件,万人有效发明达72件;累计启用科创承载空间110万平方米,拥有科创载体68个……

  一串串亮眼的数字就像一步步台阶,不仅是昆山开发区科创发展之路的里程表,记录着闪亮的创新创业故事,也是昆山开发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精彩缩影,彰显出高质量发展的“硬核”力量。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昆山开发区积极抢抓国家战略叠加机遇,推进创新驱动核心战略,以夏驾河科创走廊建设为重点,全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人才创新创业首选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集聚地。”昆山市委常委,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沈一平说。

  创新浓度,倍增成长速度。走进华恒焊接智慧仓库,轻点物流仓储管理系统平台就可以召唤这里的10多个“小帮手”,它们都是移动机器人(AGV)。在这个有着500多个货架、4万多种物料的仓库里,机器人从找到货物到精准运送到目的地,最快只要1分钟,靠的就是5G信号实时引导。

  从创业之初“十来个人、七八杆枪”,到今年预计实现年产值近10亿元、创造利润近1亿元,华恒走过26个年头,凭借着一支“焊枪”闯出一条从无到有、从优到强、从引进技术到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好的时代、好的环境和好的团队,成就了今天的华恒。”昆山华恒焊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绪炯,连用三个“好”表达创业心声。1995年,华恒进入昆山,时值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人们对未来的认识由朦胧到清晰、由迷思到明朗。正是在这个时期,留法多年始终不忘实业报国梦想的徐绪炯回到祖国。“最初,我们在昆山南港租了几间房,整个团队也就十来个人。”徐绪炯说,那几年华恒实现“0”到“1”的突破。后来,公司又几经易址,最后来到跻身“国家队”尚不满十年的昆山开发区,成为进驻昆山留学人员创业园的首批海归项目之一。

  “到了开发区后,得到留创园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支持,华恒由‘1’开始不断蝶变,进入快速发展新通道。”徐绪炯说,与华恒同批进驻留创园的企业虽然不多,但都拔节速长,至今仍扎根在这里,“我记得第一次到北京参加一个创业展,我们打出的牌子上写着‘水乡之子’。因为,是昆山这片水乡养育了华恒。”

  比华恒晚来15年的创通电子,从一间办公室起步,现在已发展成为国内无线监控“第一品牌”。“当时,在留创园的办公面积就50多平方米,研发团队仅五六个人。”创业往事,留学归国的杨磊博士历历在目。如今,创通电子扎根开发区,站上5G产业风口,进入爆发式增长新阶段。

  “有源光纤是光纤激光器的CPU,目前国内光纤激光器功率为500瓦,国际上光纤激光器功率达3000瓦,我们明年就能赶超国际水平。”10年前,正是怀着这样的创业劲头,从美国回国后的蒋弘谷来到开发区创办先品光子科技。如今,先品的主打产品在激光器市场占有率达30%~40%,成为行业领头羊。

  在这里,还有更多的“水乡之子”抓住时代发展机遇,走上创新发展新道路。这离不开昆山留创园“筑巢引凤”,在“双创时代”的浪潮中奋楫向前。截至去年,留创园引进科技企业656家,增加专利3277项,2020年园区企业营业收入8亿元。这更离不开整个开发区的一路追光前行。依托雄厚的产业基础,开发区逐步发展成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广阔舞台,也成为众多优秀人才践行初心、众多科创企业务实创业的大舞台。为此,开发区将持续完善创新创业政策,积极营造创新源泉充分涌动、创造潜能充分释放的创新创业环境,使开发区成为广大有识之士施展才华的舞台、安心创业的家园、成就梦想的沃土。

  站在“十四五”规划新起点,位居国家级开发区综合实力排名前五的昆山开发区,行稳致远再出发,将进一步把科技创新作为区域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强化科技赋能、厚植创新浓度、营造一流环境,深化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融合,持续擦亮“人才科创”这一最具标识度的特色品牌。

  今年上半年,开发区引进人才科创项目60个,其中院士创业项目3个;龙腾光电、华天科技等一批科技型企业,获得省知识产权推进计划立项、省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立项等。同时,开发区还深入实施“高企倍增”三年行动计划,健全高企引进培育机制,着力布局高企成长后备梯队,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尽快向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转型,今年将力争新增高企认定200家。越来越多的“水乡之子”在这里拔节速长。

  平台宽度,加码起飞力度。走过风淋室,来到超精密加工车间,应用于手机的镜头组件、眼科镜片、相机组件等产品的超精密加工样件映入眼帘。“超精密加工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可为企业提供订单式、打包式检验检测服务,降低高昂的检验检测费用,提升检验检测服务效率。”江苏集萃精凯高端装备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丁辉说。这是开发区与企业共建的7个公共服务平台之一,通过共享设施,满足企业科学实验、检验检测、小试中试等需要。

  同为7个公共服务平台之一,集萃智能光电系统研究所则以光电传感与探测、图像处理与识别、光机电一体化、大数据分析与决策为主要研究方向,旨在聚焦开发区产业需求,嫁接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资源,以协同创新的方式化解企业“卡脖子”难题。

  载体、平台,是助力科创、集聚人才的土壤。回顾往昔,开发区率先打造的留创园,最终成为引领全区乃至全市深化招才引智、创新发展的一块“金字招牌”,并被冠以全国首家设在县级市的“省部共建”创业园、双创服务领域首个国家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等多个头衔和荣誉称号。在这里,累计900多位“海归”创新创业、成长壮大,为开发区树立起独树一帜的“海归经济”。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开发区的创新载体呈现出“多元花开”的发展格局,形成从“苗圃”孵化器到“加速器”,再到“科技园区”的成长链条。在“苗圃”里,有萤火虫、哈工大、智谷、深蓝等众创空间,精细化培育“种子”,为初创项目提供管理培训,提前“练摊儿”;在“加速器”,有科技广场、东创、百富、现代广场等创新创业平台,认真栽培成长型企业“苗木”,加速优质项目成长,营造“科创森林”;在“科技园区”,一个个“科技小巨人”走向产业发展的前沿,搏击市场、创造价值,成为产业链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开发区还举全区之力打造夏驾河科创走廊,为推进昆山产业科创中心建设搭起了永不落幕的‘舞台’。”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说,“我们将进一步拓宽与昆山开发区的合作渠道,让技术创新惠及更多地区、更大产业、更广市场。”依托“一带四园”空间布局,开发区夏驾河科创走廊整合原有科创载体,竖立起20多栋高端写字楼,营造出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已吸引近20个国际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和企业创新中心签约落户。

  创新永无止境,“科创舞台”永不落幕。超精所、光电所就是开发区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打造的新型科创载体。“我们搭建的平台,一方面集聚大量科研资源,包括院校人才、科研成果等;另一方面具有快速转化科研成果的巨大动力,另外还能为相关企业源源不断地提供技术服务支撑。”集萃智能光电系统研究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磊认为,开发区在践行协同创新理念上走在了前列。7月10日,开发区“智如意”科创中心启用,并构建起“需求导向、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合作模式,计划未来三年集聚100家技术转移平台,形成一体化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

  即使是智谷、深蓝、百富这样的民营载体,也在不断转型升级。“做孵化器,不仅在于搭建一个平台,更在于为创业者领路。”深蓝负责人赵乾龙说。“看着一个个新项目入驻、一家家企业成长起来,成为这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一种力量,还是很有成就感的。”创立10年的智谷创意产业园,在总经理周晨龙的悉心经营下,加速向“人文+科创”转型。“百富聚集了100多家企业项目,目前正加快3期、4期建设,提升园区功能,完善载体环境,让创业者充分享受昆山各种扶持政策和服务。”百富总经理张勇说。

  永不落幕的“科创舞台”,还不断上演着新的“节目”。开发区积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加快对接上海高端科创资源,与上海交大合作共建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园,与小马创业村共建沪昆科创产业园,与复旦大学共建智慧医疗与健康工程创新研究院。今年以来,开发区还着力实施创新载体“扶优育强”工程,推进专业孵化器建设;着力加大协同创新力度,解决光电、智能制造等主导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目前已摸排两岸攻关引导资金拟资助项目10项;创新实施“揭榜挂帅”机制,支持重点企业承接高校创新成果,上半年新增高校技转中心等创新平台4家,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120项,实施成果转化100项。刚刚举行的昆山创业周开发区专场,聚焦补链、强链,创新赋能,又签约一批企业联合创新中心;推动成立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

  人才密度,托起发展高度。今年4月,国内领先的固态电池公司清陶发展完成F轮融资,多家著名投资机构参投,公司估值从此迈上了百亿元新台阶。这距离清陶发展获得广汽资本领投的E++轮融资仅仅过去5个月时间。“清陶发展在南策文院士的带领下,形成了具有极强凝聚力和创新力的人才团队,这是公司蒸蒸日上的动力源泉。”清陶(昆山)能源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冯玉川说。

  2016年11月,南策文院士带领其团队在开发区设立清陶发展,致力于全固态锂电池及其关键材料与生产装备的技术开发与产业化生产。2018年11月,清陶发展生产基地正式投产,南策文院士团队获得昆山“头雁人才”奖励资金1亿元。最近一年多,清陶发展实现了产能、资本、市场多层次升级,建成投产固态动力锂电池规模化量产线,建成“新能源材料—固态锂电池—自动化装备—锂电池资源综合利用—科研成果孵化—产业投资”的完整产业生态链,实现由0.1GWh到1GWh的产能升级,并完成股份改制。短短几年,清陶发展实现固态锂电池技术从高校“象牙塔”迈上产业“金字塔”,离不开以清华校友为班底的南策文院士团队日夜奋战。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近年来,开发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大力实施人才科创“631”计划,围绕建设国家一流产业科创中心核心区,倾力打造夏驾河科创走廊,统筹科创资源,构建科创版图。在此基础上,不断推进人才集聚和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同向发力,走出一条依托产业优势引育高端人才,通过人才汇聚激发创新活力,有力支撑和引领开发区产业升级的特色发展之路。

  “才”来昆山,“创”出精彩。去年,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约翰·科瑞谭登团队获得昆山第二批“头雁人才”经费资助7500万元。“很高兴也很自豪当初选择在昆山开发区设立公司,我对这座城市的未来充满信心,也希望引进更多环境技术领域的资深人才到昆山。”约翰·科瑞谭登曾说。他带领团队在昆山开发区设立的昆山中环科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仅成立一年就签下了超过8000万元的合同。乌克兰国家科学院院士弗拉基米尔·郭瑞·尼古拉耶维奇,与捷安特轻合金、华恒深度合作,至少已在5个项目中发挥“头雁”作用。三一重机深耕昆山,总投资120亿元打造创智云谷项目,将吸引高级研发管理人才5000多人。

  更多人才,在这里拼出一片新天地。“90后”清华学子黄耀,2017年在开发区科技广场创办阿丘科技,从最初仅有几个人、两间房,发展到拥有50多名员工、办公场所扩大到大半个楼层,至今已完成包括君联资本、DCM和百度风投的三轮融资。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马书英,致力于推进华天科技12英寸晶圆级封装测试产线建设,打破行业垄断,解决了一项“卡脖子”难题。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的“90后”博士生导师万龙,在开发区创办万洲特种焊接有限公司,与奔驰、宝马等品牌商形成合作。“创业最直接的动力,就是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技术产品。”万龙说。为氢能汽车打造“心脏”的瑞驱电动科技,在联合创始人李建军的带领下,自创“破冰算法”,成功破解超低温下氢燃料电池的破冰启动难题,申请国家发明专利近20项。

  今年上半年,开发区成功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亚珠和乌克兰工程院外籍院士杨为佑三个院士团队及其产业化项目。昆山创业周开发区专场创新打造“集萃人才联合培养基地”;推动企业设立外国专家工作室;聘任高校校友担任“招才引智大使”。目前,全区建有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5家,累计招收博士后102名,构成了科创发展的“最强大脑”。

  一家企业只具备少量的人才是不够的,需要积累足够的人才密度,才能具备高水平的创新能力。一座城市、一个园区亦然。为强化引才、聚才、用才、留才,开发区不断完善政策体系,构建科创发展生态,仅“十三五”期间投入科技人才工作专项经费超17亿元。同时,开发区还聚力打造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通过推行专利保险、专利导航、专利协同、知识产权评议等举措,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保护人才智力成果筑牢“防火墙”。此外,开发区还针对人才创业痛点难点,成立创业导师团;牵手服务机构,全程提供知识产权、法务、税务、融资等“一站式”服务;与中国人保财险探索新设“揭榜挂帅”攻关险,为人才技术深度对接保驾护航。

  人才因产业而聚,产业因创新而强。漫步开发区,感受强劲的科创脉动。产业、城市、人才融合发展,使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理念深深融入血脉,引领着开发区这艘“科创号”巨轮乘风破浪、逐梦远航。

  “充满鲜花的世界到底在哪里,如果它真的存在,那么我一定会去,我想在那里最高的山峰矗立,不在乎它是不是悬崖峭壁……”7月10日晚上,清陶(昆山)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昆山“头雁人才”团队核心成员李峥,登台科创人才风采展演,深情演唱《追梦赤子心》。歌声、心声、掌声融为一体,唱出了开发区人才勇攀科创高峰的追求和精神。

上一条:第二届人才科创招商大会举行
下一条:永乐店邀专家解读十八大精神
与我们联系
  • 联系电话:+86-0512-53660867
  • 传  真:+86-0512-53660867
  • 邮  箱:info@investchn.com
Copyright © 2015-2025 InvestC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投促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