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网上国际投资促进平台 致力于中国投资促进事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开发区新闻 > 苏州 > 文字新闻
文明乡风,凝聚高质量发展强大合力
发布时间:2018-09-29  来源:常熟市人民政府  发布开发区: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

  蒋巷的独特性在于,这里不仅有兴旺发达的一二三产、生态宜居的美丽环境,更拥有“全国文明村”这块“金字招牌”。

  这些年,虽然蒋巷获得的各级各类荣誉不计其数,但村党委书记常德盛最看重的还是这块“文明”招牌,因为它见证了蒋巷数十年改革发展的最大结晶:农民富了“口袋”还富了“脑袋”,文明素质逐步提升,体现了发展的真正要义。

  “思想的路不通,脚下的路也走不好”

  在紧邻蒋巷集中居住区的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跟上万册图书摆在一起的,还有一摞摞村民的“读书笔记”,随手抽出一本,但见封面内页上印着常德盛的一句话:“思想是灵魂,学习是根本!”常德盛说,老百姓富了“口袋”还要富“脑袋”,这样才会有持续不断的社会进步。“要想富‘脑袋’,读书看报是最好的途径!”

  1997年,蒋巷村成立“农民读书协会”,在全村发起读书学习活动,这一坚持就是18年。记者在村民蒋振华家的书桌上发现一本“读书笔记”,上面工整写着《参加蒋巷村读书学习活动有感》等29篇心得体会。环视客厅,一个老式木质书架上,各类书籍挤得满满当当。蒋振华连续多年在村里的读书竞赛中获得一等奖,曾被授予“苏州市学习之星”。“18年来,读书记笔记已成我们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下一代。”蒋振华说。

  常德盛对村民读书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人们常说要想富,先修路。可是思想的路不通,脚下的路也走不好。过去我们学习就是开大会,听广播喇叭,现在农民学习的途径多了,网络、电视家家有。但我们觉得,要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必须提倡读书。”

  “这么多年来,读书学习活动在蒋巷村起到很大作用,大家都变得更上进,集体荣誉感更强了,邻里相处也更加和睦。”蒋巷别墅区3区10号村民蒋惠明工作之余,志愿当起村“形象大使”,坚持十多年敞开家门接待游客,成为“村文明旅游接待家庭”。“大家都争着为村里作贡献!去年底,村里要招募200多名志愿者,我一路小跑赶去报名,到了才发现报名的办公室已经排起长龙。”

  村民张春的经济条件不过中下水平,却是全村有名的“慈善家”。去年,一位村民查出白血病,张春二话没说就送去1万元捐款。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共筹集善款约30万元。类似的慷慨解囊纾危解困,张春不是第一次。他坚持匿名资助一位外地患病儿童长达六年多。现在,张春的手机里装着众筹软件,平时看到推送的求助信息,总是要捐上一些。

  “文明绿色健康家庭”“蒋巷好村民”“优秀新蒋巷人”“十佳好婆媳”“优秀志愿者”“文明诚信经商户”……多年来,蒋巷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创建活动,得到村民的热情响应。全村“文明户”创建实现全覆盖。

  “没有精神新面貌,就算不得新农民”

  几乎每个到过蒋巷的人都会惊讶于这里的干净:路边、墙角很难看见一片纸屑、一块垃圾。整齐漂亮的村民别墅区绿树扶疏,房前屋后干干净净,处处生机勃勃,恍若走进赏心悦目的大公园。

  “这个局面来之不易。”说起备受称赞的村容村貌,蒋巷村村委会主任蒋玉英深有感触。她清楚记得,村民刚搬进现代化的集中居住区时,冒出各种“不适应”,有的乱丢垃圾,有的乱搭乱建,还有村民把房前屋后的花木拔了种菜,种种不文明举动,给村庄管理造成很大困扰。

  “新农村要靠新农民,没有精神新面貌,就算不得新农民!”面对当时的情形,常德盛陷入深深的思索:改变农民的言行举止,不可一蹴而就,得要以人为本,讲人性化。考虑到蒋巷实行社区股份制分红,家家年底领股金,常德盛灵光一闪,决定把“拿奖励”和“讲文明”结合起来,村民但凡有不文明行为,就可能被扣掉一部分分红,反之就进行奖励。

  具体的规定非常细致:宅前屋后保持清洁整洁,若有违反,扣除奖金1000元;毁坏公共绿地种菜或私自占用集体耕地,扣除奖金1000元;单身老人和子女同住农民别墅,每年奖励2000元;对蒋巷“农民餐厅”进行市场化运作,村民如到该餐厅办宴席,村里予以一定奖励……蒋巷村在村里最醒目位置展示的《蒋巷村村规民约奖惩制度》,瞄准的正是村民日常生活行为,以奖代罚,并选出“督察队”负责检查考核,把全体村民引上一条现代文明路。

  在蒋巷,讲文明既有“面子”也有“里子”,农民的劲头足了,积极性高了,村里的“学习型家庭”表彰率,从2000年的65%增加到2008年的90%,至去年底,全村受表彰的“读书家庭”已达188户,表彰率98%。

  “乡风文明聚人心,村民自治促和谐”

  8月21日,蒋巷在“农民剧场”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村民代表、种田大户、个体民营户、家庭户代表等共170多人到场,共同讨论村里接下来要实施的重点工程,包括拓展养老产业、建造社会福利养老院和出租部分三产房开发休闲商场等。“三件事足足讨论一个上午,大家七嘴八舌,提了不少意见。”村委副书记陈建中说,现在村里有个什么事,一呼百应,大家都愿意来听一听、议一议。

  “村民自治水平上去了,乡风才能更文明。”常德盛认为,乡村要振兴,首要的是聚人心、促和谐,把全村上下拧成一股绳。凡是涉及村民利益的大事小事,先由村党委提出初步方案,“两委会”商讨后,再召开村民大会进行完善,最终公布于众。就拿蒋巷“村规民约”来说,2008年至今,这本薄薄的册子先后修订3次,内容从18条细化到38条,涉及村里的发展规划、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村级社会事业建设、村民福利奖励等事项,均有章可循。每次修改,都是村里出“初稿”,上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再根据村民意见进行调整,直至共同签字方能通过。在第二次修订过程中,村民提了100多条意见和建议,很多朴实细致的要求都写进新村规。

  在蒋巷,村民参与村庄治理没有障碍,有了问题和建议,可随时到村里反映,只要合情合理,最终都会变成一条条决策。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文明家庭源远流长——平建华”;“蒋巷不但是我们身体的住所,也是心灵的寄托——吴柏荣”。蒋巷“生态园”里有片树林,全村192户家庭每家认领管理一棵树,并挂上寄语。在这片“聚心林”里,大家通过“大树寄语”你一言我一语,诉说着对高质量发展美好未来的期盼和向往。

  “城里有的蒋巷有,城里没有的我们也有”

  “我做梦也没想到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53岁的村民顾彩萍至今记得,当年自己从太仓嫁到蒋巷时,村里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现在我们夫妻俩住村民别墅,不仅漂亮,空气也好!上班就在家门口,蔬菜自己种,吃的是有机大米,还几乎不花钱。城里来的游客都羡慕得很,说蒋巷这条件城里哪儿有!”

  城里游客可能不知道,这令人艳羡的一切都是奋斗的结果。50多年前,靠着改土治水,蒋巷人“农业起家”吃上了饱饭;改革开放后,蒋巷抓住机遇办起钢结构及轻质建材企业,解决大部分村民就业,实现“工业发家”,为未来发展积累财力;进入新世纪,蒋巷在全省率先发展乡村旅游,一招“旅游旺家”,让老年人也能找到合适的岗位。农民“离土不离乡、个个有工作”,在蒋巷“发展三部曲”中变成现实。“农民最大的梦想就是过上跟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蒋巷村党委书记常德盛说,“城里有的,蒋巷都要有。城里没有的,蒋巷也要有!”

  先看“住”。从2000年起,蒋巷分两批建成拥有186幢“小洋房”的集中居住区,每幢220多平方米,造价近30万元,村里只收取12.8万元。村民如果一时拿不出,村里先垫付。集中居住区内绿化面积超过50%,设有学校、剧场、商贸街、活动中心等配套设施。除了这些“大件”,村民家里的电话、气化灶具、太阳能热水器、卫生洁具、小水井等“小件”都由村里提供。现在全村家家住别墅,享受着与城里人没有差别的物质生活。

  再说“富”。蒋巷不仅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五大保险全覆盖,还多一份令城里人羡慕的集体分红。在蒋巷财务室,老会计张明华展示去年村里的“分红清单”:蒋国良养老金12890元,儿子、儿媳养老金分别为4820元、4130元,家庭自留地补贴561元,一家五口人股份分红总计55250元,环境奖金1500元……“不算他们一家人的工资收入,单是从村里拿到的各类福利,蒋国良全家去年就达79151元。”自村里2008年首次发放股份分红后,每年都有增长。去年,全村人均现金收入4.5万元,加上人均社区股份制分红9000元,距当年度58750元的苏州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微小差距。

  “我们想到和想不到的事,村里都帮我们想到了”

  “以前养老靠大细(子女),现在养老靠村里。”94岁的于彩虹老人已在蒋巷老年公寓住了14年,精神矍铄,言语清晰。谈及安逸无忧的生活,老人们几乎异口同声:住这儿热闹,相互间有照应,村里的热心人还经常上门帮忙洗衣服、打扫卫生。

  村里2004年建起158套老年公寓,按三星级标准配套用具,免费给老人使用。男满58虚岁、女满55虚岁,就可享受每月600至3000元不等的养老金,每年还有一次健康体检。“我们鼓励老人居家养老,与子女共同生活,每年会额外补贴2000元至3000元,但村里302位符合条件的老人中,九成多还是选择入住老年公寓。”蒋巷村村委会副主任郑雪明说,村里正在建设农民餐厅,设立助餐点,为老人免费提供饭菜。

  在富裕的苏南地区,蒋巷村的经济实力虽然算不上最强,但村民得到的实惠排在前面。在这里,农民合作医疗保险除市、镇资助外,个人分担部分全部由村集体补助缴纳。农民看病除享受合作医疗保险规定的医疗费报销外,个人承担部分由村里补助50%左右。村民有什么病痛,社区医疗服务站的医务人员随喊随到。

  “常书记和村里时刻为我们着想,让人实实在在地感到温暖。”村民平建荣说:“我们想到的,村里都帮我们想了,我们没想到的,村里也帮我们想到了。”

  不光物质条件越来越好,蒋巷人的精神生活也越来越丰富。这几年,村里先后投资3000余万元,建起农民剧场、科普馆、远程教育中心等文化设施,时常组织读书比赛、演讲比赛、书画比赛等活动。为让老百姓下雨天也能锻炼,蒋巷在露天体育广场一侧建起一座封闭的体育馆,即将动工的“蒋巷护理院”也定位为首要服务本村老年人。

  “让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事情干”“还是村里想得周到,不同年龄段的人都有活干,不仅多挣钱,心也定了。”68岁的王正楼眼看自己年纪大了,今年把自己承包的50亩地退回村里。老王是村里公认的种田好手,和泥土打了30多年交道,因为爱种田,当同龄人纷纷进厂打工的时候,他主动找村里要求当种田大户。这次退田之后,依旧眷恋农田的王正楼被村里返聘,任务是教年轻人种地,一年工资3万元。“我们提倡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副则副,让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事情干。”常德盛说,“我们也在村规民约里写明白,要致富,可以依靠村里提供的机会,但不能变成依赖,根本上还是要自己努力。”

  在蒋巷村,对副业有兴趣和特长的村民可以养鱼、养鸭;年老体弱者则干些绿化管理、清洁卫生等公益性事务,年收入也有个上万元。村民余国强年纪轻轻有股闯劲,一直琢磨着怎么创业。2016年,村里辟出一块地建起“民营工业创业园”,为村民创业搭平台。余国强立刻进驻,办了一家无纺制品生产企业。如今,创业园内集聚村民自主创办的企业20多个。

  改革开放以来,蒋巷全体村民齐心协力,共建共享描绘一幅美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画卷。“乡村振兴的根本目标是村民生活富裕,老百姓的民生需求有保障。”苏州大学马列主义学院副院长、博导方世南教授认为,蒋巷村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构建起科学的体制机制,让全体村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过上幸福美好生活,开拓了一条宽广的共同富裕之路,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上一条:生态宜居绘就现代版“桃花源”
下一条:永乐店邀专家解读十八大精神
与我们联系
  • 联系电话:+86-0512-53660867
  • 传  真:+86-0512-53660867
  • 邮  箱:info@investchn.com
Copyright © 2015-2025 InvestC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投促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