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在工程建设项目领域,一个项目“上百个事项申办、盖数十个部门图章、多头跑办事慢”等突出难题,让工程建设企业和办理人的申办之路颇为曲折。
就职于包河区翡玉公馆项目的李灿灿,这些年参与了不少工程建设,对此深有体会。以前,她要线下准备大量材料,然后带着这些材料奔波于各个窗口单位之间,费时费力。
“这个系统搭建完成后,设立了综合窗口,非常方便!比如说,在施工证办理过程中,原来必须携带各种纸质材料去相关窗口办理,如果五方责任主体在外地的话,时间耽搁就比较长,现在,只需要在家里把原件扫描,就可以在线上办理,基本实现了‘人在家中坐,证从线上来’。这为建设单位节省了大量时间,加快了施工进度。”李灿灿说。
环节多、部门多、层级多、耗时长……面对这些工程项目审批过程中的难点、堵点、痛点,2019年4月我市成立高规格改革小组,采取“一家牵头、一个平台、并联审批、限时办结”高效机制,搭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平台,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
“平台涵盖网上办事大厅、中介服务大厅、审批管理系统、效能督查系统四个子系统,满足工程建设项目审批过程中的各项需求。”市城乡建设局行政审批处三级主任科员吴炎说,针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周期长、涉及审批部门多、专业类型复杂,特别是审批事项数量庞大的特点,我市通过“减、放、并、转、调”五措并举,压缩精简审批事项。
打破部门信息壁垒,再造审批流程。我市建立了全市统一的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平台,打通了10个系统审批服务通道,让申请人(建设单位)可以通过一个平台共同实现“申报材料协同、审批意见协同、审批计时控时、审批结果共享”。市直和13个县(市)及开发区两级的167个审批部门、568个审批事项实现在同一系统上申报、审批。
刀刃向内、自我加压。我市还在全省率先实现施工许可阶段零表单一键办,解决审批监管和业务监管的协同问题;完成竣工验收阶段参验事项登记,解决企业申报验收多头沟通和预审问题;率先引入纪检监察介入,解决审批监管难问题,形成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合肥模式”。
此外,我市各项建设项目审批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原来的141项审批事项已精简到60项,精简率接近三分之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由200个工作日,精简到70个工作日内,压缩时限达65%;办件量逐步增加,逾期件不断减少。至2021年6月,网上申报办理超20000件,办件量位居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