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合,有这样一群“新农民”,他们怀揣着对农业的深厚情感,肩扛着对家人、家乡的责任,借力区内扶持农民创业各类政策、举措,积极投身创新创业,用智慧和汗水换来了收获的人生金秋。
从“望天收”到种“智慧地” 项目扶持让农民尝到科技兴农的甜头
过去农民种田,有时只能“望天收”。但从涉农的那一天起,马鞍街道泥桥村人殷宏宝就决心要走科学种田的新模式。2014年,殷宏宝投资500万元,流转了3179亩土地,成立3家专业合作社,建立了以其为龙头的农业生产及农机服务集团。
创业之初,殷宏宝就将基地定位为农业生态科技示范园。技术力量不够,他就聘请省、市相关专家到基地指导,并和江苏省农技推广总站等科研院校合作成立科研基地,让科技在这里“当家做主”。从2015年起,基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从5%提升到11%以上。眼下,殷宏宝基地生产的农产品,不仅供不应求,还能卖出好价钱。值得一提的是,殷宏宝先后带动当地20多名困难农民就业。
像殷宏宝一样的农民创业家,他们的成功不仅靠自身努力,还得益于我区对农民创业工作的大力扶持。近年来,我区积极择优选定项目,并为好的农民创业项目争取政策、技术及资金支持。仅今年,全区共组织申报非基地内初始农民创业市级补贴213人,成功申请补贴资金107万元。可以说,这些项目的落地开花,为繁荣农村经济、提升六合农业现代化贡献了力量。
从“外出”到“回归” 创业贷款贴息助返乡农民实现创业梦
创业需要项目和机会,一个偶然的机会,曾经在外打工的金牛湖街道八百桥社区农民刘志林得知,国家对农业的关注度很高,政策扶持也很优惠,从事养殖业肯定是不错的。经过前期调研,刘志林决定办个养猪场。
猪舍有了,机械设备也有了,但由于建设资金超出预算,当时刘志林购买种猪、能繁母猪的钱却没有了,一下子陷入了窘境。正在这时,村党支部书记主动出面,为他找到了农民资金专业合作社,撮合合作社借款给刘志林。经过考察,农民资金专业合作社同意借款10万元。
问题迎刃而解,刘志林的养猪场终于办起来了。说起这些,刘志林感慨道,多亏了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才让农民创业融资的难题得到了解决。据悉,近年来,区委农工委共为3户创业农户提供了创业贷款贴息,让他们在创业路上离梦想更近了一步。
从“单一”到“多元” 专业培训带来收入节节高
毕业于河海大学研究生院的黄金兰是村里的第一个研究生。回到家乡,她经常到地里田间、到村民家中了解情况,调研中,她发现农村许多生鲜农副产品品质优良,但销路并不通畅。联想到自己在上海时,优质农家生鲜产品很受追捧,她便把目光转向了农村电商。
经过充分调研,黄金兰注册了“南京清泉石农产品有限公司”,利用互联网将高品质的生鲜农副产品直接销售给目标消费者。公司销售稳定后,黄金兰便迈出了第二步——开设了线下体验店“小明炊烟生态农庄”,并且配套售后服务支撑。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不仅让消费者轻松地吃到令人放心的优质农产品,也让家乡的农产品“走了出去”,带动了村里经济发展和当地农民就业。
记者了解到,为了让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关注到农村这块巨大的商业市场,变身为在农村创业的“新农民”,今年,区委农工委整合资源,与团区委、残联开展了3期联合培训等,累计培训学员300人次,并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量身选定实训项目。经过培训,35名学员成功开了微分销小店。值得一提的是,我区在全市率先做到创业服务站全覆盖,全区95个村都成立了农民创业服务站,积极为农民创业做好服务,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让更多农民走上创业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