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创业板和主板合并后的首届大发审委正式履职,如今即将届满换任。而这一年,首届大发审委的从严审核也让IPO的整个生态发生了变化。
回顾这一年,发审委对于企业的审核全面细致,且对企业净利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严审核下,IPO通过率不断创新低,撤会数量创新高,新申报企业数量急剧减少。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今年申报的主板企业前一个年度净利润全部在8000万以上,创业板净利润均在5000万以上。过会企业净利润均超过5000万。
“现在会里的企业都不愿意上会也不愿意提速。”9月19日,一家中型券商投行保代向记者表示。不过,最近业内却频传出净利润标准或将放宽的消息。
“我们暂时还没有收到证监会的消息,但是我觉得可能比较大。因为毕竟符合净利润要求的储备企业数量已经不多了。”上海一家券商投行保代告诉记者。不过,他也指出,新一届发审委大概率将延续此前的从严审核理念。
这一年,独角兽、新经济也曾轰轰烈烈。在大发审委之下,独角兽富士康快速上市。尽管目前新经济热度已大减,但多位投行人士向记者表示,新经济仍是接下来券商的重点关注领域。
高净利低过会率
在发审委换届之际,IPO审核仍在正常进行。9月18日,三家企业上会审核,最终两家企业顺利过会,一家不幸被否。但67%的过会率并不算糟糕。因为,第十七届大发审委的严格有目共睹。
严审无疑传导到了申报链条上,这从今年申报企业净利润情况可以窥见一斑。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在今年新申报的26家主板企业中,除独角兽小米集团外,其余25家企业在2017年净利润全部在8000万以上;17家申报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在2017年净利润全部高于5000万。
与之对比的是,2017年新申报企业中,拟上市主板公司净利润在前一个年度低于8000万的就有28家,拟上市创业板的申报企业中净利润低于5000万的有26家。
“今年申报企业净利润明显提高,上半年我们创业板项目没到5000万,没商量只能撤。如果没有达到业绩要求,证监局都不会验收。”一家中型券商投行保代向记者表示。
在过会方面,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今年IPO审核通过的主板企业中,2017年净利润全部高于8000万;通过审核的创业板企业中,2017年净利润全部高于5000万。
高标准之下储备企业数量正在迅速下降。下半年以来,首次披露申报稿的企业数量只有6家。7月份只有孤零零的一家,8月份为两家,9月份至今的新申报数量是3家。
“按照净利润标准,满足条件的企业实在太少了,现在很多券商是无项目可报。”上述投行保代告诉记者,“现在会里的企业都不愿意上会也不愿意提速。”
但接下来可能会出现转机。上周开始,业内开始盛传新一届发审委上任后可能会降低标准。不过,目前证监会并未正式回应。“我猜测是大概率事件,毕竟按照原来净利润要求符合要求的企业已经越来越少了。”上海一家券商投行人士表示。
尴尬的新经济
在2018年通过IPO审核的可统计的76家企业中,所属证监会行业分类中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有11家,占比14.5%;专用设备制造业7家,占比9.2%;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各6家,分别占比7.9%。
不过,这些行业中未通过审核的数量也较多。根据记者统计,2018年被否的企业中所属行业最多的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有8家;专用设备制造业也有5家。
但事实上,从今年年初开始,监管层一直大力支持鼓励新经济。今年年初,监管层多次明确表态对新经济、独角兽企业的支持。比如富士康的快速上会体现了监管层对新经济的支持。
证监会相关领导也多次表示,会创造工具和制度安排,重点支持创新型、引领型、示范型企业,在支持新经济企业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方面会有很多创新。
然而,轰轰烈烈的独角兽上市过程随着小米的撤回申请而戛然而止。受到香港资本市场的吸引,医药、生物科技公司等一批新经济企业开始先后奔赴港股上市。
“这很正常。因为这些新经济企业在初期盈利能力并不强,更不能达到内地的上市要求,尤其是香港市场制度的改革,这些企业都会倾向于去香港上市。”上述中型券商投行人士表示。
实际上,内地券商对新经济的热度也有所减弱。“我们现在内部已经不提独角兽了,但是新经济方面还是会比较重视。”北京一家大型券商投行人士告诉记者。
根据记者了解,新经济仍是券商比较偏爱的领域。“券商在新经济上可能会比较积极,因为毕竟是监管层所积极鼓励的。”一家中型券商投行保代告诉记者。
但比较尴尬的是并不是所有券商都有这种选择权。“有的券商可以选,而有的券商没得选择。比如一些中小券商就没有太大的选择权,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只要有项目做就已经很不错了。”(编辑:杨颖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