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网上国际投资促进平台 致力于中国投资促进事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开发区新闻 > 嘉定区 > 文字新闻
曾经“乡音”还复来
发布时间:2021-06-07  来源:上海嘉定  发布开发区:张江高新区嘉定园

  大致是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在嘉定这片土地上除了在地方言,还有这样一种乡音,相糅以常锡语言及柔和、流畅的音乐旋律的“锡剧”,温润着老辈嘉定人的日常。

  这些常锡滩簧戏,有前朝影事,有江山霸业,而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的传奇故事,更是无数中国老百姓向往自由、追求美好生活梦境的投影。上世纪七十年代,我插队落户的嘉定农村生产队里,就有农民能唱全本的锡剧《珍珠塔》,唱功扮相绝不亚于正规剧团的演员,劳累之时听他们一展歌喉,疲乏顿消。文化这东西真是奇妙,不管是在怎样的一种艰苦环境下,它依然承担着娱乐和教化的双重功用。

  嘉定锡剧团前身为创建于1948年的“芳和林记”锡剧团,长期深入农村,走遍了当年全县十九个公社,建立了六十多个演出点,被亲切地称为“我伲自己的锡剧团”。每当剧团送戏下乡,煤油灯照亮乡间临时搭建的舞台,演出时的情景用“万人空巷”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辛勤劳作的人们,经常能够在村间、田头、屋里的有线广播喇叭中听到这些熟悉而亲切的乡音,而旧时的光阴也就在乡音的慰藉中一寸一寸流淌而去。

  就这样,起源并长期根植于农村、乡土气息浓郁的锡剧,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互为因果、彼此灌溉。嘉定的小桥流水间滋养起的质朴气息,可说是嘉定文化的最初与永恒。记得有一天,嘉定人民广播电台《嘉定故事》主持人俞慧女士对我说:“最近做了嘉定锡剧老艺人的访谈节目,锡剧真好听,几期下来,我突然喜欢上锡剧了。”真可谓是旧时乡音唤起新愁的一段佳话了。

  嘉定锡剧团的“高光时刻”,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在毛主席、周总理来上海视察期间,濮阳、林月珍演出的锡剧《双推磨》受到赞扬。1966年,嘉定锡剧团小分队演出的《姑嫂练武》,被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摄成艺术性纪录片,搬上了大屏幕,大受欢迎。当年《大众电影》第4期的封面是“毛主席和工人在一起”,封底就是《姑嫂练武》的剧照。

  早在1963年,嘉定锡剧团就已经排演了现代剧《六里桥》和《夺印》。管虎奎先生,熟悉他的人都习惯称呼其为老管,曾经是《六里桥》里“恶霸地主”的扮演者。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先后担任嘉定锡剧团副团长、团长,前后大约九年时间,是名副其实的嘉定锡剧团“老管”。这位老管是个“命硬”之人,身上大大小小的刀开过12次,全身麻醉过8次。曾经沧海的他,对生死看得很淡,但对锡剧团的感情却很浓。

  此次,在纪念嘉定“五抗”斗争九十周年之时,“恶霸地主”复排了《六里桥》。老管虽立下“军令状”,其实却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困难。首先是剧本。1988年初,由于历史原因锡剧团解体,三十多年过去了,剧团的档案资料荡然无存。“山重水复疑无路”,怎么办?只能靠老演员们一点一点地回忆。所幸“柳暗花明又一村”,剧团的一位乐手想起曾将剧本借给一个朋友。而那位朋友也恰好完整地保存着这本珍贵的《六里桥》剧本。

  如何跟上观众的审美?新剧不仅增加了武戏,还邀请现居江苏的嘉定籍老艺人对音乐进行再创作,将演出时长压缩至2个小时,使整个剧目更加精简,主线更为清晰。为保障演出质量,老管还请出了6位锡剧团的老艺人保驾护航,堪称“六大台柱”:导演陆维青,艺术总监、锡剧非遗传人朱晨晓(饰演伪县长),当年《姑嫂练武》中饰演姑姑的演员冯嘉芬担任副导演(其父冯筱芳亦曾是“锡剧非遗传承人”),乐队的“三大件”——指挥、主胡、琵琶也都是原来剧团的老艺人。

  演出团队的协调工作更是不容易,此次复排所有演职人员达七十余人。老管说:“管人,我先管党员!”在排练期间,他组织十几位党员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他还让副导演冯嘉芬等老艺人具体负责青年演员的排练工作,要“一句一唱”的校准达标,保证以专业的艺术水平,为观众呈现一台原汁原味的嘉定本土锡剧。

  老管自己,则在剧中饰演“恶霸地主”一角。可是,有谁知道这个“恶霸地主”在一年前刚刚开过刀,身体虚弱可想而知。有一次在排练现场,他大小便失禁,濡湿了裤子。后来,他就是靠着“尿不湿”挺过来的。首演落幕,老管激动地说:“当尾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曲声响起,我的眼睛里含着眼泪。后来的几天,我们演到哪里,观众就跟到哪里。”

  演出那天,有一个人的出现,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中共十三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杨怀远。当年,上海海运管理局“长柳轮”服务员杨怀远的“小扁担精神”,在全国可谓是家喻户晓、广为流传。而被嘉定广大农民誉为“我伲自己的锡剧团”的嘉定锡剧团,也是靠着“一根扁担”送戏下乡,足迹永远留在了家乡广袤的田野上。如今,“两根扁担”精神在“六里桥”汇聚,堪称新时代的佳话。

  乡音的脚步声,历遍云山。而随着《六里桥》的复排,七十多年前常锡文戏的乡音已然飘了回来。老艺人们曾经在旧剧照里安顿与重温的芳华,又重新在舞台上鲜活了起来。虽然岁月给他们刻下皱纹老了容颜,唯乡音不老犹带暖意。

  目前,这缕乡音已回响于校园。嘉定新时代全国“曲艺之乡”的上下游豁然通畅,流传有序。

上一条:高新区(新材料科技城)4家企业入围省创造力百强企业榜单
下一条:永乐店邀专家解读十八大精神
与我们联系
  • 联系电话:+86-0512-53660867
  • 传  真:+86-0512-53660867
  • 邮  箱:info@investchn.com
Copyright © 2015-2025 InvestC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投促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