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经济最活跃的城市,如何在非公企业内发挥基层党建优势?昆山多年来做了诸多探索。
一组数字见证了昆山非公企业党组织的成长和力量:从1984年昆山第一个外资企业党组织——中国苏旺你有限公司党支部成立,到如今拥有非公企业党组织达1590家;从上世纪90年代初约1200名党员发展到如今17000多名……我市党建覆盖率和应建已建率均动态保持100%。一支支有作为、有地位、有影响的非公企业党组织组成“红色方阵”,把党的政治要求、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党员的个人追求有机结合,实现了经济转型与党建创新的双翼齐飞。
昆山非公经济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从那时起,我市就清醒地认识到,在非公企业中建立党组织,把广大职工凝聚在党的周围,不仅关系昆山未来的发展大局,而且事关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为此,我市创新“破难”,不仅提出“四同步”原则,即审批非公项目与党组织设置同步提出、筹建行政领导班子与选派党支部书记同步考虑、招收企业员工与调配党员骨干同步进行、企业生产经营与党建工作同步开展,从源头上保证了非公企业党组织的覆盖面,还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进驻区域性党组织和重点非公企业开展工作,在发展党员、服务党员、教育管理党员、指导企业党组织组建等方面发挥了“红色酵母”的积极作用。
作为指导员中的杰出代表、1996年被选派至企业、有着20多年党务工作经验的沪士电子(昆山)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陈惠芬深有感触。这些年来她几易办公地点,每一次办公环境的变化,折射出的都是企业管理层对党组织在企业中地位和作用认识的进一步深化。陈惠芬认为,企业认同感来自点点滴滴的积累,企业对党建工作从不了解到了解、从了解到理解、从理解到支持,实现了认识和实践上的“三级跳”。
在“红色方阵”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我市始终坚持“像抓外向型经济一样抓好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思路,把“亲商、安商、富商”的理念有机融入非公企业党建之中,并根据非公企业党员人数,灵活采取“规范式”“过渡式”“挂靠式”“起步式”组建模式,将入党积极分子纳入相应的企业党组织发展。在捷安特(中国)有限公司党总支副书记陆学明眼中,广大企业党员员工扎根在管理层、技术研发部门等各领域,是企业员工的“知心人”、企业发展的“主心骨”,在“政治上红色,工作中出色”,成为企业“看得见、摸得着”的生产力。
有作为才有地位。这是一条被昆山非公企业党组织工作者实践证明的真理,也是昆山市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一条根本经验。我市在打造“红色方阵”过程中,积极推进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科学化、党建活动规范化、队伍建设职业化、党内生活民主化、保障体系制度化等,一系列激励机制也让非公企业党工干部既有“护身符”,也有“紧箍咒”。2002年,我市探索实施了非公企业党工干部权益保障金制度;2007年,向非公企业党工干部发放岗位津贴,符合条件的党工干部每月可领取相应的岗位津贴;2009年起,向优秀党工干部发放退休补贴金……2010年11月28日,我市“‘红色方阵’助推科学发展”案例获评第一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优秀案例。
另外,为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我市还在非公企业中广泛开展上级党组织为下级党组织服务、党支部为党员服务、党员为员工服务的“三级联动服务”活动及“三有三无”主题教育活动,努力做到关键岗位有党员、困难面前有党员、突击攻关有党员,党员身边无事故、党员身边无次品、党员身边无违法。一系列创新举措与实招实效,让广大非公企业深切感受到:党组织就是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就是急难险重任务的强大依靠。在非公经济这片最富生机的领域,“红色方阵”正焕发勃勃生机,为昆山全力构建最具活力的党建工作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