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首个工作日,诺辉健康上市。
6年,从一个“5050计划”项目,到一家上市公司,人才在杭州高新区(滨江)缔造的创业神话又多了一个篇章。
前不久,杭州高新区(滨江)人才战略伙伴专家、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严晓浪在专家项目推荐表上签字,一支从事芯片研发的人才团队直接成为“5050计划”B类企业,享受最高1000万元政策资助。
多元的人才评价机制,让人才跑步进场进一步激发城市的蓬勃活力。
去年10月起,3岁的黄婧雯小朋友跟着在UT斯达康工作的爸爸一起“上班”,在海创基地里的幼儿园上学。
“快乐工作、幸福生活”从此又多了一个“滨江范本”……
从2010年高新区(滨江)推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5050计划”以来,一浪又一浪的“海归”回流,一波又一波的科技人才纷至沓来。
十年来,它已经从一项引才政策淬炼成为一个人才品牌,走出了人才带技术、技术带项目、项目融资金、实现产业化的“滨江路径”,也成为了“引一个人才,办一个企业、促一个产业、聚更多人才”的“高新名片”。
当前,人才工作处于“十四五”开局破题的关键时刻,而“5050计划”正迈入“下一个十年”,高新区(滨江)将不断迭代政策、提高城市能级,通过数字赋能、改革破题、创新制胜,不断营造一流人才生态区,为杭州建设全球人才蓄水池贡献“高新力量”。
搭建全球人才“蓄水池”
“5050计划”十年三次迭代
自2月9日实施“5050计划”3.0版后,乘着这股“春风”,蒋荣金成为新一轮“5050计划”的一员。
新一轮 “5050计划”最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人才覆盖面扩大,取得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海内外人才皆可申报,鼓励更多拥有创新创业“实战”经验的优秀人才加盟滨江。
硕士毕业后,蒋荣金曾在高新区(滨江)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从事研发工作,有着丰富的研发和管理经验。“以前就知道高新区(滨江)有‘5050计划’支持人才创新创业,今年,新一轮政策实施,学历门槛放宽,这让我们感受到滨江的求才若渴。”
事实上,“5050计划”实施以来,已经历过三次迭代。
2008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会同有关部门正式启动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这把“引才引智”的燎原之火席卷中国大地,而高新区(滨江)正是这场人才竞争的先行者。
2009年,高新区(滨江)被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授予“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作为全省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开发区,高新区(滨江)在杭州乃至浙江省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和海外引才工作方面占据了重要位置。在此背景下,高新区(滨江)始终保持自我革新的姿态,继续先行先试,推进人才政策“‘再升级’——5050计划”应运而生。
2016年,在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背景下,高新区(滨江)再次创新突破,以杭州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实施新一轮“5050计划”,对项目评审机制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充分运用市场对项目评估结果,形成市场化认定机制,而这一接轨市场的创新变革,被浙江省经济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认定为典型经验,为全省提供了可复制、可示范的宝贵经验。
据悉,近年来,五湖四海的人才以每年3万多人的“流量”注入杭州高新区(滨江)这个人才“蓄水池”,累计引进全球高层次人才项目852个,诞生(准)独角兽企业38家。
自疫情以来,人才流向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重塑,轻资产的科技型企业存在融资慢、融资难的问题凸显,在滨江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商丽萍看来,政策要解决痛点,也要与人才企业的发展“恰到好处”。
为此,除了在政策覆盖面上作出调整之外,针对初创企业“融资难”,新一轮政策创新推出“5050人才基金”,采用同股同权方式投资。同时,3.0版还将3年政策扶持拉长到了7年,弥补了企业发展政策扶持空窗期。
此外,为促进产业协同、加强“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三链耦合,加速产业协同,在今天的第四届滨江国际人才节上,该区还将发布人才创业协同“5151计划”。“5151”是“我要我邀”的谐音,代表着企业有需求,政府牵线邀资源。该计划的发布,也成为“5050计划”的政策延伸、服务延伸和生态延伸。
办好人才“事”
以数字化改革不断提升获得感
这几天,在小程序“美好e达” 的首页上,滨江区第二期人才(租房)公开摇号报名。人才只需通过这个小程序,进行填报信息,就可以完成线上申报,还可以通过二维码预约参观样板房。
“美好e达”只是高新区(滨江)以数字化改革撬动“人才一件事”改革的一个服务端口。人才房租赁从“数据跑”代替“人跑腿”,小小应用场景带来的变化,反映的则是高新区(滨江)服务人才的工作方式和制度重塑。
以人才安居为例。以往,人才要来申请人才租赁房,需要提供相关材料、上门来办理,多个部门盖章。通过全面梳理人才数据资产,高新区(滨江)打通了多部门共16个业务数据端口的流程整合,实现了办理流程的至精至简。现在,人才只要进行承诺制填报预审核,数据驾驶舱就可以通过数据比对,完成审核。
人才“跑零次”,首跑即入住,重塑的是高新区(滨江)人才工作的业务逻辑和服务意识,带来的则是人才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据滨江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商丽萍介绍,该区人才工作的数字化改革始于2016年,当时,大家用一个形象的例子来统一思想,那就是“不能用开轮船的方式驾驶航母”。“从轮船到航母,是整个组织架构和业务逻辑发生变化,人才工作也是这样。”
如今,数字化改革带来的系统重塑,在高新区(滨江)引才和孵化等人才工作中比比皆是。
3月10日,蒋荣金在网上提交了申报材料,高新区(滨江)人才办工作人员立即开始了“加速跑”:核验材料,与人才沟通,进入市场化认定……短短一天内走完全部流程。“恰好3月11日是该批次申报项目集中认定的时间,错过一天,要再等一个月,每个流程慢一点,创新创业可能就慢了很多步。”对接蒋荣金的工作人员说。
紧跟人才创新创业的各项需求,高新区(滨江)政府服务的质效也在不断提升。之前,每2-3个月集中开展一次人才项目认定,现在缩短至每月一次,特殊人才还可以实行“随到随认定”,可以说,人才搭乘政策的“班次”变多了;研发经费补助事关企业创新,一年一次的补贴申请,也实现了频次翻倍,让政策兑现“说到做到”、不断提速,切切实实让人才感受到高新区(滨江)及时、有力的支持。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初已受理百余家“5050计划”入选企业房租补贴、贷款贴息及研发经费的申请材料,预计兑现约6000万元真金白银的扶持。
此外,高新区(滨江)人才办还自我加码,通过数据驾驶、建模考核,项目认定天数、资金核拨天数分别从原来的60个工作日、90个工作日压缩至20个工作日、30个工作日。
以数字化的思维和手段推进人才工作,是做好人才工作的关键,下一步,该区还将围绕“人才”这个重要场景,全面深化、集中攻坚,再推出一批场景,助力快乐创业幸福生活。
“高新区(滨江)渴求人才的初心不变、坚定广纳人才的诚意不变、坚守服务人才的承诺不变!”高新区(滨江)党委书记王敏表示,该区将聚焦“聚、用、留”三个方面,用心用情做好人才服务,让城市对人才吸附力更强、人才与产业黏合度更高,产城人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更优。
站在“十四五”规划的新起点,高新区(滨江)将围绕一流人才生态区建设,双臂张得更大,诚邀海内外人才,在高新区(滨江)成就更好的自己!
淬炼人才品牌
“5050”凝聚人才最优生态的城市表达
在高新区(滨江)海创基地里,与园区同龄的美丽樱花树,见证着人才创业的点点滴滴。而今年,这些樱花树下,多了一群活泼可爱的“创二代”——自打去年10月,带孩子“上班”,成为在海创基地工作的宝爸宝妈们的新“福利”。
在产业园中建设嵌入式幼儿园,是高新区(滨江)的一次大胆尝试,在海康威视嵌入式幼儿园落地后,该区将目光放在了人才更加集聚的海创基地。
黄海青在UT斯达康从事硬件研发,大儿子6岁半,小女儿3岁多,“一直以来,儿子都是由老婆接送的,去年幼儿园开在园区里,我的小女儿就由我来送了。”黄海青说,现在,女儿跟他一起“上班”已经成为常态,“孩子小,万一遇到磕磕碰碰的,现在从办公室下个楼,就能到幼儿园。”
尽管是个公办幼儿园,但很有“国际范”,来自埃及、白俄罗斯等国家的小朋友与他们的父母偶尔一起组织颇具地域风情的活动。此外,去最美跑道赏樱、在海创基地发现不同的植物,“就地取材”的课程,也成为孩子们接受快乐教育的重要内容。
这只是高新区(滨江)有温度地开展人才工作的其中一例。如今,“5050”不仅是一项引才计划,更是一项围绕人才全周期、全链条、全生态的人才品牌。
今年春节,为了响应“就地过年”的号召,住在人才社区的年轻人留在了滨江。为解乡愁,人才社区的工作人员顾不上家里,着手为大家张罗年夜饭。包饺子、煮火锅、玩桌游……一系列的活动排到年初七,在海亮集团工作的云蕾说,“看我过得有滋有味,妈妈终于放心了,让我开开心心过大年。”
此外,高新区(滨江)还挂牌成立了全省第一个产业社区——物联网产业社区,通过搭建产业主体和就业人才的社群平台,服务人才。产业社区拥有公共服务、生活服务与商务服务三大功能布局,实现了空间开放和资源共享,形成15分钟生活圈、15分钟医疗圈、10分钟健身圈和10分钟阅读圈。
人才的竞争,本质是人才环境的竞争,高新区(滨江)不仅着眼于细微之处的温暖,也注重全域城市能级的提升。
目前,高新区(滨江)人才房供给量、受益面均居全省第一,累计惠及600余家企业近1万名人才。在此基础上,该区还推出人才房“三年倍增计划”,实现未来三年人才房数量翻一番,达到10000套。
为破解“老漂族”养老难,该区正在探索“多代同楼”的养老模式,让“爸妈陪子女创业”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