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6月12日中欧校友总会(镇江)产业园投资推介会3个项目签约后,昨天,记者从市商务局了解到,目前全市又有12个中欧校友项目在谈,借助招商机制体制改革和招引模式创新释放的活力,我市项目招引工作越来越受到关注。
商务部门统计数据显示,1-7月,全市新签约内资1亿元以上或外资1000万美元以上产业类项目98个,同比增长24%,完成年计划的65.3%。其中,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78个,占比达到79.6%,比上年同期提高9.6个百分点。特别是我市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项目51个,占比为52%,比去年同期提高10.7个百分点。
“招引项目不仅总量增长,而且质量结构向好,实现了‘双提升’。”市商务局综合办主任章存保介绍,1—7月份全市重大产业项目签约量也有所上升,总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14个。其中,新签约5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就有4个,分别是孚能锂电池、长城汽车核心零部件、北汽麦格纳高端智能纯电动汽车和好未来教育基地项目,比去年全年多1个。
项目资金来源进一步多元化。镇江市外的内资项目67个,占比68.4%,主要来源于苏南、北上深等地;外商投资项目17个,占比17.3%,比去年同期提高4.5个百分点,主要来源于香港、美日德等地。同时,66个产业项目集中在市区,也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城市对产业项目的吸附力增强”。而本地企业再投资的14个项目,数量不降比重下降,占比14.3%,比去年同期低了12.4个百分点。
市商务局副局长潘大春坦言,招引项目实现“双提升”,与市委市政府突出“产业强市”和“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导向有关,也与我市积极推进招商改革,不断创新招引模式密切相关。
去年,商务部门牵头起草了我市首个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为各市区招商引资开了政策口子,指明了方法路子,并且率先启动机制体制改革,解决了招商经费、招商人员、绩效管理等问题。目前,这项改革已在全市铺开,各市区相继出台招商机制体制改革方案,为项目招引工作注入了活力。
今年我市首次创新推行的“回头看”督查机制,则为招引工作的持续性、有效性提供了制度保障。章存保介绍,市产业项目招引组办公室设在商务局,他们修订完善了考核细则,对全市亿元以上签约项目的定期上报、汇总分析、评审考核等工作,并在6月与市委、市政府督查室联合对去年签约的155个产业类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跟踪督查,“常态化的督查机制,一方面可以对上一年的项目质量和进展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及时督促各市区推进项目;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宏观形势对项目的影响,可以及时调整方向。”
招商模式的改变也是“双提升”的发力点。从各市区来看,由党政主要领导带队的“点对点”招商活动超过80场次,已经成为“主流模式”。市商务局坚持“央企+平台”两手抓招商,该部门共获取和推进项目信息53个,目前已签约9个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