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常熟农业发展迅速,各类新科技不断融入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带动农业发展转型升级。7月11日,本报记者与小记者一起来到位于董浜镇的常熟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感受现代农业的新面貌。
董浜镇青年农民余茂喜从2010年开始创业,如今他在园区里有120亩果蔬种植基地。创业之初,余茂喜还是个外行,对各种农作物的种植和销售都有些摸不着头脑。但是凭着对农业的一腔热情和不断摸索,现在他已经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近10年的从业经历,让他对现代农业的发展与变化感受颇深。
余茂喜带着记者一行走进他的蔬菜大棚,小记者朱艺涵对棚中被“吊”起来的一株株植物十分好奇。经询问后得知,这个大棚里种的都是黄瓜。余茂喜告诉记者,以前种黄瓜都要先搭好“人”字架,再让黄瓜的藤顺着架子爬上去,这种传统种植方式占用的面积比较大,每亩的种植量就相对较少。“现在我们采用的是‘吊藤’的方式,用绳子取代架子,让黄瓜藤直接爬到绳子上,亩种植量就得到了大幅提高。”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技术的日益革新,余茂喜在种植方式、品种选择上都摸索出了一套与时俱进的方式方法,他的果蔬种植基地每年都保持着稳定的产量。
从蔬菜大棚回到办公室,余茂喜向记者演示了如何远程操控管理数公里之外的蔬菜大棚。他的手机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大棚内光照、温度、土壤情况等各种信息,他也可以利用手机直接操控大棚内水管、水泵、风机及补光灯等的开启或关闭。“这些智能技术用起来省时又省力,对大棚的日常管理起到了很大帮助。”余茂喜说。
在销售这一块,余茂喜也丝毫不马虎,紧跟时代的脚步。“园区里主要的销售方式有自产自销、经纪人代购和产供结合这三种,现在我还在利用电商平台进行农产品的线上销售。”余茂喜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的产品主要有西瓜、香瓜、黄金小玉米这几种,他从去年开始尝试线上销售,目前收益已较可观。除此之外,订单农业的迅速发展也让余茂喜和其他种植户少了很多“靠天吃饭”的忧虑。很多单位和超市都会通过网络主动联系他们,余茂喜的蔬菜还在地里时就已经卖给了城里的超市,或通过农产品电子商务进行直投。因此,他的农产品极少出现滞销的情况,有时甚至会供不应求。
“园区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现在也有更多的年轻人选择投身农业,我相信农业发展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余茂喜自己对今后的发展已经有了初步规划,秉承“种得多不如种得好”这一理念,他将继续在现代农业领域大展拳脚。“我想把现在这套模式运作得更为成熟,在此基础上去做更多尝试,寻求更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