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西北工业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落户及各类科研机构和人才的入驻,太仓壮大了创新发展事业高端的“智囊团”、广泛的“朋友圈”和优秀的“同盟军”。
从十三朝古都西安到江南水乡太仓,两地相距近1400公里。作为我国唯一一所以同时发展航空、航天、航海(三航)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特色的“985”和“211”重点大学,西工大只用了短短2个月时间,便决定在太仓布局建设研究院和新校区。
去年11月10日,西工大首次到太仓考察;今年1月15日,“太仓市政府与西北工业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新闻刷爆太仓人的朋友圈。根据协议,双方将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西北工业大学校长汪劲松表示,太仓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好,一所优质高校在这里能够获得良好发展,而好大学也将为太仓发展提供优秀专业人才聚集的平台。西工大与太仓的“联姻”,是互惠互利、优势互补。
不仅是“双一流”的西工大,作为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成功典范,西交利物浦大学几乎是在同一时间节点“牵手”太仓。3月26日,西交利物浦大学和太仓市政府举行合作办学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双方将共同打造西浦融合式教育太仓新模式,通过与企业、行业深度合作,培养面向未来的国际化高端应用型精英。
“太仓校区的定位着眼于西浦战略性新布局,通过太仓校区的实验,开拓更深刻的教育探索,改变传统以专业为基础的教育,转而以行业为培养模式,围绕未来社会有引领作用的行业组建行业学院。”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说,太仓校区将采用新型教育模式,打造一个以“学习超市”为中心的“创新工场”“研发群落”,重点培养包括人工智能、机器人、大数据、智能制造、文化产业等行业领军人才。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对处在高质量发展关键期的太仓来说,对高等院校的渴望由来已久。此前,太仓连续多年蝉联全国最具幸福感县级市首位,但在对标苏州其他兄弟板块发展时,有明显的“不幸福感”——优质高校资源的不足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
太仓的创新发展事业期盼有高端的“智囊团”、广泛的“朋友圈”和优秀的“同盟军”。随着两所高校落户及各类科研机构和人才的入驻,对于太仓集聚高端要素、提升城市能级具有重要意义,必将为太仓创新发展事业带来巨大变化,必将带动城市各类产业和服务配套,也必将有力助推太仓高质量建设“两地两城”。
近年来,太仓始终把人才优先发展作为主战略,“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围绕“产业链”打造“人才链”。去年6月,在原有的“十三五”人才新政的基础上,太仓针对人才引进与培育再度加码,出台产业类“人才新政20条”。
与此同时,太仓坚持上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相结合,依靠“改革红利”释放“人才红利”。通过构建党管人才新格局,放大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牵引能级”,形成“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党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
据统计,2017年太仓高层次人才突破万人大关,人才资源总量达16.3万人,同比增长6.5%。全市领军人才企业累计销售额近32亿元,税收达到1.52亿元,同比增长42.7%,人才红利的加速释放,有力提升了现有产业竞争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