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国庆节后上班第一天,海门区审计局俞国权就来到结对的建档立卡户——余东镇庄烈村何海林家,告诉他准备为其提供艾草种子、通过种植艾草帮助增收的好消息。
“十三五”期间,海门区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数8073户,共13529人。海门开展“万人帮万户、共走小康路”结对帮扶活动,实施“结对帮扶一刻不松、政策保障一户不漏、健康扶贫一步不差、保险扶贫一个不落、就业扶贫一户不漏、扶贫开发一着不让、危房改造一刻不息、教育扶贫一个不少”的“八个一”工程,深化智志“双扶”,“输血”“造血”结合,扎实推进扶贫工作。截至目前,全区累计脱贫率达100%。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为了巩固脱贫成效,该区特别出台了《2020年扶贫工作要点》,强势推进十项扶贫行动,增强脱贫的可持续性,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扶贫开发,产业助力脱贫增收
“感谢政府部门实施的光伏发电项目,每个月我们家不仅省下了电费,还多了卖电的钱,日子宽裕了不少。”9月底,常乐镇建档立卡户乐圣家从电网部门领到8月卖电获得的150余元收入。
乐圣家原是一名钟表匠,妻子2006年发生车祸成为植物人。为了给妻子治病,乐圣家四处借钱,债台高筑。而后,为了更好地照顾瘫痪的妻子,他放弃了钟表修理工作。失去了经济来源,乐圣家一家一度陷入贫困。常乐镇党委政府获悉乐圣家的困境后,对该家庭实施了山羊养殖与光伏发电两种形式的开发式扶贫。通过帮扶,去年乐圣家全家的收入从建档立卡时的人均收入不足7000元,达到了人均收入2万元,高质量地达到了脱贫标准。
脱贫攻坚,“输血”与“造血”需要“双管齐下”。海门坚持精准扶贫不动摇,在南通地区扶贫开发投入资金最多。今年,全区各地各部门继续提高开发式扶贫比例,且每年每户投入的开发式扶贫资金不少于2500元。上半年,各地、各部门投入开发式扶贫资金345.3万元。以产业引领脱贫致富,依托新型合作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对低收入农户增收带动作用明显的产业项目。继续实施光伏扶贫、山药种植、委托山羊养殖、元胡中草药种植等产业扶贫项目9个,全年投入资金327.36万元,预计带动帮扶低收入农户1046户、2020人增收。
自2018年起,海门就在余东镇试点光伏扶贫,助力脱贫攻坚。区扶贫开发协会数据显示,目前光伏扶贫模式已推广至11个区镇,策划并资助建成光伏电站313座,713余农户、31个村从中受益,每户每年净得收益1200至3000元,每村每年平均增加村营收入两万余元。
健康扶贫,开对药方拔“穷根”
扶贫之路,最艰难的莫过于帮助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群众。海门紧抓健康扶贫不放松,开对药方拔“穷根”,为贫困户走出困境保驾护航。自2018年起,海门开始为贫困户免费办理人生意外险和重大疾病及意外伤害住院补充医疗保险。
“贫困户在碰到意外或遭遇重大疾病的情况下,除享受居民医疗保险(含大病统筹)和政府常规医疗救助外,还能够获得政府为低收入农户购买的补充医疗保险赔付补助金,本人几乎不需要支付可报销部分的任何费用。”
区扶贫办相关工作人员透露,海门还为每位建档立卡低收入户提供一张“绿色通道卡”,贫困户去医院就医实施“先看病后付费”诊疗服务新模式,打破了以往患者在就医时挂号、检查等各个环节单独缴费的传统模式,极大方便了贫困人口的就医看病。
持续推进低收入人口大病和慢性病的及时诊治,将农村低收入人口纳入医疗救助和阶梯式救助保障范围,也是海门健康扶贫的重要举措。去年,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赵明兴全年政策范围内总费用35277.13元,通过基本医疗报销、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以及因病致贫阶梯式医疗救助,共获补偿救助33417.97元,其中阶梯式补偿了1671.36元,实际总补偿率将近95%,实际年度医疗费用自付仅1859.16元,大大减轻了他的医疗经济压力。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海门还实现了政策范围内低收入人口看病个人自付零费用。在实现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部纳入医疗救助保障范围的基础上,将低收入人口在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个人自付费用控制在政策范围内住院总费用10%以内,且10%以内的个人自付费用由民政局兜底解决。
多方联动,形成脱贫攻坚合力
推进智志“双扶”,海门紧抓培训就业不放松。为彻底实现低收入农户家庭至少有1人外出务工目标,提高低收入人口的劳动技能和实用技术,今年区人社局对全区201名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开展了技能培训,并对通过培训的人员发放了养老护理、中式面点师等资格证书。同时,计划年底完成150名有劳动能力低收入人口的推荐就业。今年36岁的梁徐沛因需独自照顾残疾的父亲与正在上学的儿子,无法外出工作,在村里推荐下,他参加了技能培训获得养老护理资格证书,并被推荐就业成为一名村里的居家养老护理员。他表示:“这份工作按小时记工钱,不需要像上班一样定时打卡,这样我可以兼顾家人和工作了。”
推进部门联动,实行科技支援。今年,海门深入实施乡土人才“三带”行动计划,培育各类农村实用人才和创业致富带头人,对有技术需求的低收入户实行一对一上门技术指导。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带动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增收。目前,区科技局有3名科技特派员在岗开展相关工作;区农业农村局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为300多户送去了致富技能。
海门是南通地区最早实施“一对一”帮扶的。从“十一五”开始,海门就开展“万人帮万户、共走小康路”活动,全市近万名党员干部与建档立卡低收入户挂钩结对,实行“一对一”帮扶。“十三五”以来,海门仅用于结对帮扶的资金就达到2亿元,对脱贫攻坚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