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高新区沉着应对化危为机,瞄准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发力,实施规上企业倍增计划和研发机构全覆盖计划,以优质的服务和开放的胸怀助力企业腾飞。
在蚌埠国显科技有限公司,几条生产线马力全开,车间内忙碌却有序。“从开年到现在生产线就没停过,订单和市场反应超乎我们的想象。”站在生产线旁,企业负责人一脸笑容。他介绍,上半年的产值同比增长85.2%,预计全年可完成12亿元产值。
不止是国显科技一枝独秀。打开高新区的经济版图,今年上半年凯盛科技产值同比增长96%,安徽柳工同比增长46%,中联水泥同比增长36.7%,依爱消防同比增长33%,依爱电子同比增长100%,方兴光电同比增长35%,高华电子同比增长38%。今年前七个月,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6%,高于全市平均5.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4.4个百分点。
早在年初,面对疫情的不利影响,高新区就制订了“规上工业企业倍增计划”,瞄准重点企业发力。截至目前,已增加9家规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122家。与此同时,上半年新开工工业项目21个,总投资161.9亿元;新入库项目25个,总投资175亿元,年初制订的“十大工业项目”已实现开工6家,其余4家也将于近期陆续开工。
“企业发展速度加快,政府更得加把力。”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卞家涛介绍,“老”企业快马加鞭,产值逆市上扬;“新”企业脱颖而出,产值大幅提升。为企业保驾护航,高新区一方面将“三个一切”服务理念落在实处,帮助企业解决供应链、用工、资金等突出问题;一方面着力打造产业新高地。“硅基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产业是三大重点产业,也是着力打造的关键点。”卞家涛介绍,该区重点围绕基板玻璃、太阳能玻璃、新型显示、特种玻璃等重点领域,着重对硅基新材料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以凯盛科技新型显示产业园、康宁药用玻璃等重点项目为龙头,打造全省首个高质量硅基新材料示范基地;同时支持大富配天机器人、凯盛工业机器人发展壮大,加快中信重工高铁服务机器人、中科院特种机器人项目建设,建成全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智能机器人产业基地,加快昊方机电、安徽柳工等老牌传统企业扩产增容的步伐,实现产业技术二次升级。针对电子信息的传统优势,高新区也多措并举支持企业突破核心技术,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融入5G新潮流。
作为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综合示范区的关键一极,高新区也通过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实施“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计划”,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保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数量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最大限度发挥创新的引领作用。 与此同时,花大力气优化营商环境,通过提升审批服务效率、项目服务水平和金融服务能力,为企业发展提供贴心的全方位服务。
随着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号角吹响,高新区也将“借力江淮、融入合宁、创新驱动、产业引领”的发展思路落实在细节上。“抓住建设长三角产业转移集聚区核心区的重大机遇,主动与苏州工业园,上海张江、临港等江浙沪先进开发区对接联系,以飞地经济、总部-生产基地、产业链合作等方式加强合作,充分参与长三角产业链分工。”以高新区为圆心,以产业承接、参与分工和合作为半径,卞家涛将上海、苏州、常州等地划进圆里。他说,站在开放新高地上,高新区正全力谋划推进更大程度的开放发展路径,为工业强市战略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