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家“低小散乱”的小作坊、小企业或关停,或入园培育,集聚发展;一幢幢闲置厂房,华丽转身为“园中园”,成为地方经济新的增长极;一个个农旅文化基地如雨后春笋,在田间美丽绽放,带热了周末乡村游……伴随着我市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进入决胜之年,一大批蓬头垢面的小城镇既推进环境提升,又推动产业升级,在颜值大提升中实现了新旧动能的升级换档。
2016年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开展伊始,我市就把“低小散”块状行业整治提升列为六大专项行动之一,重点推进“一从严三加快”,即从严对标整治、加快合作转移、加快入园集聚、加快改造升级。在三年行动中,我市提出要大力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关停和整治“低小散”问题企业(作坊),新改扩建标准厂房,建设高质量小微企业园区,加快企业入园发展,推动作坊“转企”,企业“升规”。
环境要提升,产业要升级,关键是要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理论,全面破除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安全隐患的民生之痛,倒逼形成创新驱动、淘汰落后、优化结构的动力之源。通过大力整治“低小散”的传统产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为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和加快生成新动能腾出空间、扫清障碍。
“2018年要把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作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联结城乡统筹发展的主抓手、主战场。”市小城镇整治办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坚持“整转同步、破立结合”,统筹推进小城镇整治与产业发展,将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高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小城镇综合承载力和产业辐射带动力,使一批批各具特色的洁净小镇、活力小镇、风情小镇,成为人们向往的幸福家园。
小微园区促进产业集聚
义乌工业功能区厂房出租现象较多、产业层次低、安全隐患大,成为当地一大发展隐痛。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中,义乌排查摸底、科学谋划,一面加快淘汰“四无”“低小散乱”块状企业(作坊),一面以建设“园中园”模式对产业布局进行统筹提升。
根据《出租型工业企业整治提升指导意见》,义乌各镇乡、街道从安全生产和环保治理的角度,对企业厂房的出租、入园企业的标准、产业集聚和功能配套等进行统一指导管理,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小微园”管理模式。比如城西街道建立出租报备审批制度,要求出租型企业填写出租报备表,经批准后方可出租。
义乌群丰针织袜业有限公司,淘汰3家低税收低产出的承租企业后,腾出厂房供给另一家承租公司,地块整体税收从283万元提升至800万元,产出效益明显增长。帅派皮件有限公司拥有土地面积70亩,原有承租企业38家,通过清退8家“低小散”企业,进行功能化改造和整合集聚,专门腾出两栋楼房用于电商仓储,推动了小微园改造提升。
目前义乌已有11家小微企业创业园投入运营,箱包、纺织、服装、印刷、饰品、电商等行业分别就近入园,共有255家企业入园集聚发展。“短平快”的“园中园”、小微园,已成为小微企业培育发展的孵化器,成为义乌各乡镇(街)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在小微园区的发展中,一些龙头企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培育出了特色产业功能区。义乌新光集团斥资打造“线上网络平台+线下产业园区”双轮驱动的饰品产业创新综合体——“聚饰云”,成为国内首个饰品产业链垂直平台。该平台集创新理念与核心竞争力于一体,已注册企业用户9182家,带动了中小微企业快速成长。
浙江红牌智能电器制造有限公司是婺城区一家从事电饭煲制造的企业。该企业在园区内筹建小微园,吸引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就近入驻,上游企业不但确保了及时供货,还让公司节约了成本;而下游的企业则能及时拿到更便宜的产品,确保了公司销售。这种在同一园区内,上下游企业配套供货的发展模式,极大增强了红牌智能电器的供需平衡性,不但自身效益有了保障,还带动产业链上的企业发展,更促进了当地人员就业。
铁腕整治推动产业整合
环境污染一直困扰着永康的发展。以该市300多家铸造企业为例,布局非常分散,大部分都使用冲天炉,采用焦碳作为燃料,没有脱硫、除尘、除烟等环保配套设施,对厂区及周边空气、水环境造成极大威胁。
痛定思痛,永康全面启动了铸造行业整治提升改造工程,向铸造行业“低、小、散、乱、差”及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宣战”。严格审批、关停淘汰、改造升级三管齐下,先后共关停“低小散”铸造企业276家,整改提升企业80家,淘汰冲天炉等落后生产设备、生产线共计1100多台(套),实现年减少煤炭使用量12万多吨。整治期间,永康市共发放财政补贴1090.8万元,有效地推动了铸造行业整治提升、转型升级。
针对水晶、挂锁等主导产业,浦江用铁的手腕整治淘汰落后产能,先后开展“金色阳光行动”4672次、“清水零点行动”2624次、“消防安全大整治”942次,关停取缔水晶加工户2万余家,淘汰水晶机器设备9.8万台(组),推动产业集聚规范发展,走上“专、精、特、新”的转型升级之路,实现“凤凰涅槃”。
据了解,浦江投资19.3亿元,新建占地800亩的4个水晶集聚区,并全面完成企业入园工作。入园的1177家企业按同类产品整合为438家,基本形成了中部、南部以灯饰和工艺品为主,东部以钻类为主,西部以压型和刻面为主的产业新布局。
浦江挂锁行业整治疏堵结合,整治取缔和引导入园并重,采用引进温州工业房地产开发和政府规划配套、企业自建两种模式建设挂锁产业园区两个。东部(郑宅镇)挂锁园区,已签引企业133家协议;西部(中余乡)挂锁园区,已签入园协议企业30家,基本完成了挂锁行业的整合、集聚、提升。
融合发展加速产业提升
发挥“1+1>2”叠加效应,促进农业、工业、旅游、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是我市在整治小城镇“低小散”过程中闯出的一条特色之路。全省6个县(市、区)被评为2017年浙江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我市武义和磐安名列其中,占据两席。
武义王宅镇抓住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有利契机,大力发展“农业+文旅+地产”的“田园综合体”模式,把休闲娱乐、养生度假、农业技术、农副产品、农耕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农耕文化节、田园摄影、田园诗词大赛等活动。桃溪镇以“桃源、福地、禅宗”为新定位,投资1.36亿元提升城镇空间品质,打造集“禅修禅游、祈福延福、古镇观光、特色体验、养生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旅游区。王宅镇的浙江骆驼九龙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深挖“一带一路”、茶马古道沿线文化内涵,成功打造了集生产、观光、体验、茶膳美食、休闲购物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武义俞源加强明招文化、太极文化、俞氏文化、隐逸文化、养生文化及擎台阁、迎龙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整合,突出古村落文化,把古镇打造成为国际研学休闲基地。迄今先后有11批2500多人次的海外学子、外国留学生、港澳台学生、外国驻沪领事等慕名前来游学、休闲度假。该乡新增“家+”民宿16家,各类经营户比原来增加了一倍,茶叶、茶油等土特产销售火爆,助力村民在家门口致富。
磐安结合小城镇环境整治和产业提升,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一号产业”,打响“身心两安、自在磐安”品牌。2017年共接待游客119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1亿元,同比增长25%和45%,提前三年完成“游客超千万、收入超百亿”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