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当与海邦人才基金投资总监陈伯超告别时,这是区人才办副主任金聪接待的又一拨客人。“这段时间更忙,咨询政策的人更多。”金聪说,这表明人才新政正在产生积极的影响。
自3月下旬萧山人才新政发布以来,引起普遍关注,在全国不断升级的“人才争夺战”中,萧山开出的“新政”被认为有力度、有速度、有温度。“萧山人才新政突破不少传统限制,部分举措是‘创举’,极具区域竞争力。”陈伯超说。
突破传统限制
很难想象,除2万元基本补贴,应届本科生通过“人才银行”,还能获得10万元、3年免息的信用贷款,作为开启在萧工作生活“第一把米”。
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这是萧山“塔基”人才新政的核心,不单输血,更重造血功能,也突破了传统人才政策中直接给钱给补助的简单模式,进一步丰富政策引导内涵。
“类似点上的突破还有很多。四个人才政策中,很多关键举措都有突破、有创新,而且针对性强,方向明确。”金聪介绍,人才是第一资源、第一要素,此次人才新政集中体现萧山尝试、萧山智慧、萧山格局。
相比过去,人才新政力度增大、门槛降低。比如“5213”计划对象从海外高层次人才变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补助政策取消人才区域户籍限制,此外政策覆盖面甚至连在校大学生都纳入。
与周边区域相比,全市范围内,萧山人才新政更创造多项“第一”“唯一”。如在萧实习生给予最长6个月、每月500元补贴;除购房补贴、租房补贴外,还给予人才生活津贴,最高每月5000元,这些都是首创、独创。
一名专家认为,萧山比任何时候都更重视“人”的作用。“这‘人’,主要指区内外人才的融合和协同。”该专家表示,萧山正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海纳百川”,积极探索人才管理改革之路。
政府尝试“去中心化”
人才新政历经一年推敲打磨才出炉,并形成系统化。而一切创新改革,归根到底是底层逻辑的改变,导致人才政策顶层设计变化、政府自身角色转变。
让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萧山人才工作最大特色是政府放权‘去中心化’,允许人才‘试错’,并承担‘试错’成本;政策‘赋能’做引导,人才含金量交给市场确定。”金聪说,其中最显著变化是人才评价、筛选的决策机制发生重大改变,并寻求政策的落地化。
以院士专家等顶尖人才引进政策为例,新政指出,所引进的院士专家要把握好产业发展方向以及做好团队建设。更重要的是,政策充分放权给院士专家,让这批高端人才有自主权、话语权,甚至决定权。
比如,设立最高3000万元的院士人才基金,探索优秀青年人才的院士举荐制。该制度下,经院士本人实名举荐,吸纳到院士在萧的项目团队中全职工作,并由该院士认定人才层次的人才,给予相应资助。如此一来,就形成以院士为核心、优秀青年人才集聚的“人才社群”,出现小型人才生态圈。
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撒手不管”,而是扮演起“监管服务”角色,并不断精准优化政策体系。这些“精准化”的依据将来自于即将上线运行的人才管理大数据平台,未来萧山的人才生态圈也将构架在数据平台上,形成自组织、自进化的完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