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年一度的洞主庙圆梦节在俞源乡俞源村举行。具有780多年历史的传统节日“老戏新唱”,新增星空露营、花灯许愿、创意集市等活动,点亮了古村的夜晚。持续三天的节会,累计吸引游客8000多人次,村里的餐馆民宿随之客满。
牛头山开漂节、大自然音乐派对、坛头文化集市……我县正着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形式多元的乡村“夜产品”。近年来,我县聚焦乡村“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通过培育丰富的夜经济业态集群,做好乡村夜经济文章,2019年全县乡村旅游人次同比增长24.6%。“发展乡村夜经济,有助于引导游客从‘一日游’向‘多日游’转变,拉长了乡村旅游的时间跨度,增强乡村经济发展的韧劲和活力。”我县旅游部门负责人介绍。
“夜产品”的涌现,得益于前期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厚积累。我县通过优化美丽乡村布局,实施生态景区全域化,现已完成历史文化与农耕文化精品线(上松线)、养生文化精品线(武丽线)、茶文化精品线、五金工业文化精品线(永武线)四条主干精品线,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2个、示范村4个。去年新增上周等中国传统村落7个,山下鲍、范村等古村落历史风貌进一步提升。
“绿”是武义乡村夜经济的底色。作为曾经的全省26个欠发达县之一,我县秉承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可持续发展思路,多年来通过“全域化”旅游、“精品化”农业,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生态富民之路。大田乡古竹村大公山自然村过去是有名的养殖专业村,养殖场污水直排河道,臭气熏天。后来,村里推进“五水共治”、引进新业态,当地生态环境大大改善。在原来的养鹅场旧址上,云溪人詹丰勇建起了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一水间民宿。河边放花灯、凉亭里看球赛、绿道骑自行车,成了现在村民们晚饭后的余兴节目。
“进园听蛙鸣,出门迎闹市。”在大田乡岭下汤村碗铺自然村,池塘鸣蛙,水田耕牛,四季百果飘香。该村以生态环境打底,文创产业助力,围绕“童话”元素进行整村规划和开发,归来的创业者戴俊在这里创办“随园”民宿,并修复村中老屋作为婺州窑传承基地和文创产业中心。每当夜幕降临,村中青蛙池、萤火虫基地周围便坐满了住宿游客和当地村民。“和城市相比,乡村有着我们童年的美好记忆和未来的发展空间,其夜经济也带着浓浓的乡愁味。”戴俊说。
我县还充分挖掘当地资源优势,做深“夜产品”品牌。履坦镇坛头村盘活现存古码头旧址及十几幢古建筑,复活坛头马灯等非遗项目,依托村中“田庐文创园”平台,隔三差五举办诗歌晚会、读书会等活动,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会客厅”,民宿的床位每到周末都被订购一空。茭道镇朱王村的文化礼堂落脚“乡村体育休闲”,气排球、篮球、趣味运动等活动吸人眼球,每天一到傍晚,周围几个村庄的群众便自发地聚拢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