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我市外贸进出口依然走出坚挺上扬线:1至6月,全市外贸进出口3.43亿美元,增长33.37%,增幅全省第二位。其中:出口3.28亿美元,增长32.18%;进口0.15亿美元,增长65.07%。
这份成绩单上有几大亮点值得关注:
增速排名居全省第二位,进出口增速高于全省27.85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发展迅猛,进出口452.44万美元,增长9.51%,淮南高新区被认定为“安徽省服务外包示范区”,全省仅十家。民营企业发展活跃,进出口33647.2万美元,增长48.23%,占同期进出口总值的97.99%。外贸结构持续优化,全市机电产品出口11201.99万美元,增长53.0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895.4万美元,增长104.84%;农产品出口328.66万美元,增长191.78%。
受新冠疫情影响,在全球经济严峻复杂的形势下,淮南外贸逆风起舞、逆势上扬。翩然舞姿背后,我市着力“稳外贸”,打出分析研判、统筹调度、强化服务、创新方式、政策促进“组合拳”,坚定不移对外开放,坚持不懈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科学研判形势,提振外贸企业“自信心”
上半年,我市对外贸易面临多重复杂不利形势,全球贸易萎缩、国际市场开拓受到阻碍、境外订单退单、缓单等因素都对我市外贸产生极大影响。
针对外贸企业主要困难“从内到外”的转变,市商务局践行“一线工作法”,及时调整工作重心,建立外贸企业复工复产包保服务机制,提振发展信心鼓足发展干劲。
《市商务局关于建立外贸企业复工达产扩能“四送一服”包保服务工作机制的通知》《致全市外贸企业的一封信》先后下发,全市107家外贸企业复工率100%。采用微信、短信、电话、QQ等联系方式,及时发布国家、省、市出台的疫情防控期间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坚定外贸企业同舟共济战疫情、共克时艰谋发展的信心。指导外贸企业及时将我国疫情防控的积极情绪传递给境外客户,消除客户的担忧和顾虑,做到订单不失、渠道不断、信息不丢。
真情实意服务,增强外贸企业“免疫力”
新冠疫情冲击,让外贸产业链和供应链经受着从未有过的“大考”。我市强化纾困解难保主体,帮助外贸企业从多个方面增强“免疫力”。
创新实施外贸主体培育壮大工程,针对疫情期间企业无法参展的现状,市商务局创新办展方式,搭建连接非洲和外贸企业沟通的平台,首次举办“危机之下、外贸抗疫”线上外贸直播课堂活动,帮助淮南企业在家做外贸、在家找客商、在家确定目标市场。
针对境外医疗防护用品、治疗药品需求增大,市内80%以上医用物资、医药生产企业无外贸市场、缺外贸人才等情况,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淮南海关(筹)、中行淮南分行等涉外部门首次开展医疗物资出口实务培训,23家医疗物资生产企业参加培训。
启动宣讲“大篷车”助力企业“稳外贸”,4月28日至30日采取分区域培训方式,组织了凤台县专场、田家庵区专场、寿县新桥专场三场培训活动,共计87家企业和单位,120余人参加培训。
积极搭建融资对接平台,组织开展各项银企对接会,推动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邮储银行、金融保险及担保机构的合作。积极争取省市财政更多支持,发挥市级1000万元小微进出口企业专项风险补偿资金作用,协调市建行与外贸企业开展信贷对接,为全市24家外贸企业投放贷款5277.9万元。一系列强力举措真正成为帮助企业纾困的“及时雨”。
创新引领发展,拓展外贸企业“大市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疫情防控新常态下更是如此。我市大力发展线上经济,鼓励传统外贸企业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或自营平台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业务开拓国际市场。
搭建外贸企业与商之都及市内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对接平台,举办外贸产品展销会,支持外贸生产型企业与淘宝1688、京东京喜、拼多多等国内电商平台合作,开展线上销售,促进产销对接。
应对当前国际疫情形势,组织开展企业参加第127届网上广交会,第30届线上华交会,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新兴市场开拓力度。适时谋划“一带一路”境外(肯尼亚)商品展,切实为“不敢走出去、不愿走出去、不能走出去”的“三不”企业开拓新的对接平台,助推企业提升主动营销意识。
积极做好防疫医疗物资商业出口短促突击战。抢抓机遇,对防疫物资出口企业在生产协调、标准认证、通关退税等方面采取“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确保出口订单顺利履行。摸排全市医疗企业、防疫物资生产企业,指导灰熊科技额温枪、天诺生物消毒液、锦翰服饰隔离服寻找海外订单,帮助腾沃防护、中视界智能科技、非亚卫生、汉邦希瑞、江中高邦、炬宏贸易等企业做好口罩出口工作。截至6月份,我市防疫物资出口37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