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素来以文物资源丰富驰名,蒲松龄幕僚高邮,称誉“高邮文物,号称名区”。近年来,随着我市成功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有序推进,如何盘活市内文化资源成为文化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命题。笔者认为,要破“文化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这一题,有几方面问题值得深思。
要放下资源即优势的“架子”。我市境内文化资源星罗棋布,特别是长期积淀的运河文化、邮驿文化、名人文化等更是灿若星辰。但面对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我市文化遗产的文物属性相对较重,而文物点与旅游点之间还有一层保护与利用的壁垒。比如盂城驿、龙虬庄遗址等国保单位是文物层面的“国宝”,却很难在旅游开发中“聚宝”。因此,在利用这些文化资源的时候,要注意既守住文物保护的“底线”,又将“国宝”推向发挥更大社会与经济效益的经济“前线”。这一点需要我们放下唯我独尊的“架子”,用市场的眼光去策划、开发与利用。
要拿出文化成产品的“点子”。要盘活文化资源使其爆发经济活力,我们既要有合理的“保护规划”,更要注重有效的“商业策划”。文化资源作为内核这是“优势”,而围绕其周边让文化成为产品,这就需要“造势”。台湾的文创产品中,有一款系列产品叫“朕知道了”。其利用古代帝王奏折上的一句批语,打造了一系列的文创产品,可谓风靡一时,这就是文化成为产品的“点子”。高邮文化名人资源丰富,词宗秦观、曲冠王磐、王氏父子以及汪曾祺等名人留给后世的精神遗产是丰富的宝藏,如何将这些天下公知的文化资源打造成如影视作品、文创产品,才是让文化“说得上话”的“金点子”。近年来,扬州利用瘦西湖资源与台湾文创联姻,推出的一系列“乾隆下江南”主题文创产品红火大卖,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要打通产品成产业的“路子”。产品是文化走向市场的一个现实媒介,而要让文化发展有永续的生命力,在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还要注重“文化产业”的探索与构建。我市文化事业的发展可以说是“领跑”全省的,而文化产业仍然处于萌芽阶段。如何能够搭上“用传统文化之光照亮民族复兴之路”的快车,是推动地方文化发展亦是丰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内涵的一个重要命题。当前,面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以及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的良好机遇,大力发展以文物为核心,集中成线成片成主题的文化旅游产业;挖掘城市精神文化遗产,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打造影视、文创等产业值得我们探索与实践。特别是我们现有的大量文博场所和规划建设的文化场馆要注重文化产业的植入,让“门可罗雀”变成“门庭若市”,让文化“国宝”为地方发展“聚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