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个城市文明与品质的象征,也是一个城市创新与活力的源泉。多年来,我区始终坚持“教育强区”战略,安排最多的资金投向教育,吸引最优秀的人才从事教育,坚持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从“全省教育第一强区”逐步向“全国一流教育名区”蜕变,“学在包河”已成为我区的金字招牌和品质包河的有力支撑。
大手笔投入打造教育名片
近年来,我区强化抓教育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教育的理念,把打造“全国一流教育名区”作为品质首善区建设的核心内容。办学条件持续改善、资源配置日益优化、师资力量不断增强、教学水平全面提升,培养了一大批名校长、名教师,创造出一大批先进教育教学成果,我区的基础教育成为老百姓口口称道的响亮品牌。
伴随教育列入优先发展的战略规划,我区将学校建设列入政府民生实事工程,全力加强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及幼儿园土地、资金等资源要素保障。教育投入逐年加大,数据显示,2015年、2016年、2017年,我区教育投入分别为8.4亿元、8.6亿元、 9.2亿元,2018年预算教育经费为10.2亿元。2017年,西递中学、西安路学校2所学校和方兴幼儿园等7所幼儿园建成如期开学,上海世外、协和双语两所国际学校建设加快推进,全年新建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3所。2018年,还将高标准新建中小学、幼儿园20所。
教师是教育的核心资源,我区通过不断提高教师各项福利待遇和收入水平,营造浓厚的尊师重教氛围。据统计,我区教师的年平均工资收入已经从2013年的61074元,增长到2017年的96128元。此外,名校长名师名优班主任、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每月分别享有300元、200元、150元津贴。
在创新前沿深化教育改革
一直以来,我区教育发展走在改革的前沿,开放办学,内生动力不断激发。2017年,我区创新建立“中环学区联盟”“外国语特色学校联盟”“新优质学校联盟”,推动教育资源向优质均衡发展。同时,创新开展“学校常规管理一日督导”“发展性协商式督导评估”“教育投入绩效评估”等专项督导,推动教育督导向精细专项发展;创新组建“包河区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服务中心”,推出“包河好爸妈”微信公众号,推动教育模式向家、校、社区合作育人发展。此外,创新设立“包河区青少年科学研究院”,科技创新、信息技术、创客教育、STEM教育、机器人教育等分院,推动全区科技创新教育向纵深发展。
2018年,向“全国一流看齐”,与顶尖名校“赛跑”,我区继续落实《包河区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7-2020)》,加大学前教育经费和人才投入,加快幼儿园规划布点和建设,加强幼儿园管理,着力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同时,以“学校文化建设”“新优质学校创建”“学校精细化管理”等措施为抓手,促进义务教育内涵发展,探索高中选课走班模式研究,积极适应新高考改革,加强名校长、名师工作室建设,培养在省内外有影响力的卓越型校(园)长和教育家型校(园)长。
“很多高中毕业生在填报大学志愿时,往往很迷茫,为此,2018年我们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就是探索生涯教育课程,让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慢慢地发现自己喜欢做什么,适合做什么。”区教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在深入开展八大课程形态的基础上,我区将在部分学校试点生涯教育课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为将来的职业规划做好前期铺垫。
据悉,探索互联网+背景下的学习研究,也是我区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新课改十余年来,我区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搭建了具有包河特色的智慧教育云平台。通过建立数据中心,实现了教育管理数据联通、共享;通过建设云资源中心,汇集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为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提供便利;通过开展网络教研、“电子书包”一对一教学、数字化评价等模式的探索,全面提升区域教育信息化水平。
用“匠心”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均衡问题,备受社会关注。我区在名校办分校和学校发展联盟校、共同体的基础上,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整体提升区域教育发展水平。2015年,我区成立合肥师范附小、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学等6个教育集团和南园学区联盟,2018年,将继续完善中环学区联盟、外国语特色学校联盟、新优质学校联盟,更大力度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据了解,为进一步推动教育均衡化发展落细落实,我区科学规划学前教育,开展幼儿园小班“半日制”试点,开设幼小衔接班,提高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和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适应能力;持之以恒做好“惠生1+1工程”,落实关爱残疾儿童“星星工程”,建设“特殊资源教室”,满足特殊儿童教育需求。
此外,我区还开设名师在线课堂,通过信息化途径,让全区学生“零距离”接触名师,免费接受名师课外学业辅导,共享优质师资。值得一提的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也能享受到我区均衡教育的实惠。截至目前,我区以“新包河人”理念广泛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人数达到18000余名。
教育是百姓倾情关注的民生大事,一流教育名区的建设正是包河人对标一流担当作为的主要体现,未来,包河教育人也将用“匠心”倾力培养事业的接班人,为“安徽新中心、品质首善区”的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