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网上国际投资促进平台 致力于中国投资促进事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开发区新闻 > 青浦区 > 文字新闻
中缅边境有条“青浦路”:路通了,“产业养分”输入,贫困村寨富了
发布时间:2020-06-26  来源: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政府  发布开发区:上海青浦工业园区

  用任何地图软件搜“青浦路”三个字,结果都只有一条,位于上海市虹口区。其实,在遥远的中缅国境线旁,也有一条货真价实的“青浦路”。

  云南德宏州陇川县陇把镇吕良村曼崩村民小组,距离上海3000多公里,和缅甸只有一河之隔,通往曼崩村民小组的唯一一条水泥路被命名为“青浦路”。顺着这条青浦路,这些年来上海的扶贫干部、项目、资金、理念源源不断输入这个边境贫困村寨,村民的出行难问题解决了,房屋修得更漂亮了,原先种“懒汉庄稼”——甘蔗的村民户多数都改种了采桑,养蚕让他们的“钱袋子”更鼓了。

  “青浦路,是我们的脱贫致富路。曼崩村民小组的人们,把想说的话都画在墙上了。”陇把镇党委书记、景颇族人董桥相一边说,一边指着一户村民户的墙绘。墙绘上,上海的援滇干部正和景颇族村民热情交谈,边上还配上了一句话:上海青浦送温暖,曼崩人民感恩情。

  “青浦路”延伸到中缅边境

  吕良村曼崩村民小组是个与缅甸只有一河之隔的贫困景颇村寨,全村52户村民中有2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人口近70人。这里的村民绝大多数是“直过民族”(直接由原始社会跨越几种社会形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原先村寨闭塞,只有一条泥巴路可供进出。要致富先修路,数年前,来自上海青浦的援滇干部到这里后,第一时间就想把进村道路修好。

  长4.8公里、水泥浇筑的“青浦路”,是2018年投资数百万元建成的,修路花了约半年时间。“黄沙、石子、水泥等建材,以及修路的特殊设备,都要从陇川县城通过山路运过来,一点点把原先的泥巴路变成水泥路。”德宏州扶贫办主任陈力说。

  上海的援滇干部不只修了“青浦路”,还把青浦路连接到的一些入村小道、村民户宅前的路都进行了硬化,真正打通了村民进出村寨的最后一公里。如今,曼崩村民小组家家户户门口都铺了水泥路,进出村寨再无阻碍。

  距离“青浦路”约100米处,是一条名叫南洼河的小河,这条小河是中缅界河,河对岸连绵起伏的山峦便是缅甸境内。沪滇协作帮扶以来,南洼河两岸的对比日益明显。“河对岸是缅甸的相买坝村委会乌噶村民小组,一共有8个寨子。以前,我们是茅草房,他们是铁皮房,现在他们没有变,我们已经是砖瓦房;以前我们是泥巴路,他们是砂石路,现在他们没有变,我们已经是水泥路。河对岸的山坡上,依然可以看见有采石场在作业,而我们这边已不靠采石为生,有了新的致富之道。”董桥相告诉记者,顺着新修好的“青浦路”,一条“致富之道”也来到了村民户家中:蚕桑产业。

  上海援滇干部打通蚕桑“致富路”

  青浦援滇干部怀向军告诉记者,德宏是甘蔗大产区,但甘蔗是典型的“懒汉庄稼”,种下去以后即使不管也可以砍很多年,种植户收入也不高。“最近几年,我们把目光移到投入小、风险低、附加值高的蚕桑产业。”

  近年来,青浦区以产业帮扶为切入点,依托德宏当地龙头企业——德宏正信公司,采用“政府+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把帮扶资金投向了小蚕共育基地、蚕桑示范基地等环节。目前,德宏正信公司在陇川县建成了桑蚕生产加工基地,致力于桑蚕精深加工产业化建设,产品销往欧美日韩以及东南亚市场。桑苗、蚕种、用来结茧的方格簇及农药等均免费发放给蚕农,在收购蚕茧时逐步扣回。

  初夏时节,曼崩村民小组里的“青浦路”边,一望无际的蚕桑碧绿欲滴,迎风摇曳,这里便是吕良村千亩蚕桑连片基地。“每年4月份到10月份,这里的村民户种植蚕桑用来养蚕,一亩最高收入可达七八千元;秋冬季不能种植蚕桑的时候,村民户就在地里种上各类蔬菜。德宏气候条件好,即便不用大棚,多种蔬菜也能在秋冬季生长。”陈力告诉记者,种植蔬菜也能产生收益,蚕桑和蔬菜换种,可使基地内一亩地一年的收益超过1万元。

  以前种甘蔗虽然赚得少,但也能维持生计,种蚕桑万一亏钱怎么办?怎么让贫困户自愿种植?长期种植甘蔗的土壤要改种蚕桑,土壤如何改良?对于这些问题,上海援滇干部都有周密考虑。

  怀向军对记者坦言,要把当地村民户长期种植的作物品种替代掉,肯定有风险,决策者也一定会面临压力。“新的探索和尝试经不起失败,一旦失败了、亏钱了,当地百姓就很难再信任我们。”为此,在大规模推广种蚕桑养蚕之前,上海援滇干部和陇川县当地相关部门做了多次试验,在乡镇、村级层面建造蚕棚、小规模种植蚕桑。针对长期种植甘蔗的土壤中毒素沉积较多的问题,大家还对土壤进行了为期半年多的改良。“几次试验后大获成功,随后我们才逐步推广种植。下一步,我们还会引进农业保险,进一步降低村民种植蚕桑的风险,为他们提供托底保障。”

  目前,陇川县除了甘蔗之外,种植面积第二的作物便是蚕桑。“种蚕桑养蚕,种植户每天都要给蚕宝宝喂食、每天都要采桑叶,大家比以前更忙碌充实了;养蚕月月有收入,每一批蚕茧送到公司都是当场收购,收益看得见摸得着,更让村民户安心。”怀向军说。

  边境人民日子越来越红火

  记者从德宏州了解到,近年来,青浦在德宏大力发展蚕桑产业,采取资金变资产、资产变村集体经济、村民共利用的模式,建设蚕棚800多个,小蚕共育基地13个,32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从中受益。

  32岁的吕良村曼崩村民组村民董麻锐,便是受益于蚕桑产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之一。不久前,记者在她家附近的蚕棚里见到了她,她正在用方格簇让蚕棚里的蚕宝宝上架结茧,忙完这道工序后,她又马不停蹄地走出蚕棚,到蚕桑基地里去采桑叶。“种蚕桑没别的诀窍,就是要勤快,虽然不累,但也没什么闲暇时间,忙完一阵就有一批蚕茧的收益,心里很踏实。”董麻锐说。陪着她养蚕、采桑的是4岁的儿子雍顶昌,非常听话,一直在玩手里拿着的布偶,不玩蚕宝宝也不乱采桑叶。“妈妈说,蚕宝宝虽然可爱,但是用来赚钱的,不是给我玩的。”雍顶昌奶声奶气地说。

  董麻锐告诉记者,以前她家种甘蔗,一年只有两三千元收入,如今她养了12箱、3700多条小蚕,卖一次蚕茧就有三千多元收入。她丈夫是个辅警,在派出所上班,每月工资也有3000多元。“小时候家里很穷,住的是茅草房,路也通不进来,除了种甘蔗,就是靠爸妈上山采点山茅野菜去卖钱。现在好了,不愁吃穿,一直延伸到我家门口的‘青浦路’通了,2017年,家里的砖瓦房也盖好了,有120平方米、5间房。我养蚕的收入加上老公上班的收入,每年都有大几千元的存款结余。”

  董麻锐和记者分享了一个甜蜜的细节:她结婚的时候,她妈妈给了一条金项链做嫁妆,刚结婚时小两口日子艰难,就把那条金项链卖了补贴家用。“这几年日子好过了,去年老公花3000多元帮我重新买了一条金项链。”

  董桥相告诉记者,蚕桑产业的链条可以延伸得更长,青浦在吕良村还发展了桑枝木耳和桑叶茶产业,最大程度提高种桑养蚕的经济效益。冬季,收割后的废弃桑枝打碎后可以制成木耳菌包,与传统用木材作为菌包生产的黑木耳、香菇相比,用桑树枝条生产的黑木耳、香菇不仅品质优、口感好、营养成分高,而且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发展桑叶茶也可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增收。“如今,曼崩人民的日子正越来越红火,越来越有盼头!”

上一条:我市启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
下一条:永乐店邀专家解读十八大精神
与我们联系
  • 联系电话:+86-0512-53660867
  • 传  真:+86-0512-53660867
  • 邮  箱:info@investchn.com
Copyright © 2015-2025 InvestC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投促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