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叶青具有清热、退热的作用,治疗小儿咳嗽效果非常好!”浙江省药学会秘书长、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杨苏蓓说,浙江省今年备案了34个新药制剂,其中就有衢州重点培育的品种三叶青。
近日,在衢江区科协、衢州市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会共同举办的“新形势下中医药发展机遇和思考”云课堂上,主讲老师杨苏蓓心潮澎湃,“2020年新冠肺炎,在无特效药、无疫苗的情况下,中医药成为抗疫主力军,中药材产业将迎来最好的发展机遇。” 和她同样心情的,是钉钉直播群里的557名观众,其中有一批衢州中药材经营主体、医护人员。
近年来,我市中药材产业呈现出较为强劲的发展势头,产业规模逐年扩大。如今,衢州已成为浙江省发展中药材产业“两市一县”(丽水市、衢州市和磐安县)重点区域之一,前景看好。面对新形势,衢州的中药材产业如何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走出一条具有衢州特色的中药材产业发展之路,这既事关衢州农业产业转型,又事关农民增收。
衢州中药材产业规模初现
“下半年会很忙碌了。”6月15日,在龙游县横山镇天池村,浙江再生方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培锦顶着烈日,在基地现场指导农民种植、管理三叶青。今年疫情防控期间,企业研发的以三叶青为主原料的防疫药饮受到市场欢迎,这大大激励了“再生方”的发展信心。
近年来,我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把中药材列入农业主导产业来培育,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发展势头强劲。2018年9月,我市正式公布了衢枳壳、白芨、陈皮、猴头菇、白花蛇舌草、黄精六味中药为“衢六味”入选品种,蜂蜜、白芍、覆盆子、三叶青、莲子、葛根列为重点培育品种。
“衢六味”品种和品牌的创建,给衢州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注入一剂“助燃剂”。如今,和“再生方”一样规模种植“衢六味”的中药材企业越来越多。据衢州南孔中药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该公司去年加工“衢六味”的量超过400吨,产值900多万元。
数据统计,以“衢六味”为重点,全市目前种植的各类中药材品种有69个,全市六县(市、区)均列入全省43个中药材重点县。去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30多万亩,产值7.01亿元,较2018年分别增长13.8%、16.9%,其中种植面积在千亩以上的中药材有20余种,包括衢枳壳10.5万亩、陈皮6.5万亩、覆盆子9640亩、黄精7000亩、白芨2320亩、白花蛇舌草2200亩。此外,还有极具地方特色的品种如玳玳、三叶青、半夏、铁皮石斛、浙贝母、元胡等。全市已建成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75个。
源头品控,做大“衢六味”品牌
围绕“衢六味”品牌,衢州中药材产业发展这篇大文章值得深度挖掘。
“随着电商热的兴起,整个中药材实体市场功能正在弱化,药厂更愿意直接从基地采购,这对衢州的中药材种植源头品控是一次考验。”衢州市中药材协会秘书长舒慧云表示。
舒慧云同时也是衢州市益年堂农林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2015年,他将公司种植基地设在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境内的衢江区湖南镇破石村,种植白芨、黄精、藏红花等中药材。在破石村的400亩毛竹林地,记者看到,林间摆放着一盆盆三叶青,生长茂盛。“从来不施化肥,最多也就用羊粪、鸡粪等有机肥。”舒慧云说,“即使有小的毛病,就让它自己调整,遵循生物的自然生长规律,不过多地人为干预。”
为了做好源头品控,2017年以来,舒慧云通过“公司+示范基地+农户+科技”方式,向农户统一提供种苗,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技术管理,结合发展林下经济,推动产业扶贫。这样,既从源头上保证了药材的品质,还确保了充足的货源。如今,已带动200余户农户参与中药材种植,辐射3个经济合作社,5个农场,近3000亩。
“从源头进行品控,才能获得市场的欢迎。”“再生方”药业胡培锦副总经理对此也深有感触。有规模、有标准、可追溯的“衢六味”中药材种植基地吸引了国内各大客户的关注。如今,康恩贝集团每年都向“再生方”下订单,从基地定向采购浙贝母、元胡、银杏草和黄蜀葵花,北京同仁堂则定向采购公司所需的有机中草药。“再生方”成了“订单大户”。
各地政府部门在重视中药材产业规模发展的同时,也开始关注中药材的品质问题。目前,江山市从多个方面入手保证中药材品质,推广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严格控制除草剂和化肥的施用。
例如江山市的浙江卿枫峡中药材有限公司,一方面以中科院药用植物所为科技支撑,另一方面,从磐安聘用了5位有“浙八味”生产种植经验的老药农,遵循道地种植技术规范,生产出的药材有效成分含量远超药典标准。接下来,该公司计划将种植面积从300亩扩大到1500多亩。
要保证中药材的源头可控,初加工也十分关键。“所有中药材采收后,不能新鲜的带泥的就卖给药厂。”舒慧云说,只有通过清洗、切片、烘干,达到半成品的要求,才能卖给药厂。
严控源头,确保药材品质,换来的是市场信誉。例如勤绿中草药专业合作社种植加工的覆盆子得到北京同仁堂南方公司、汇仁肾宝等知名药企的认可,成为指定供货对象。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材管理的实施意见》《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等文件,把中药资源列入国家战略资源,中药材质量管理更加严格。
6月17日到19日,江山市召开了中药材产地初加工技术研讨会,将“源头初加工”这个议题摆上桌面。与会的行业人士认为,衢州各个县(市、区)都有中药材产业协会,在此基础上,群策群力制定行业种植标准,建立追溯体系,以实现从种植到加工再到饮片厂的药源可控,这应该成为衢州中药材产业发展壮大的方向,也是进一步做大“衢六味”品牌的希望所在。
据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处处长朱卫东介绍,根据我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接下来我市将制定“衢六味”基地认定标准、种植栽培技术标准、种质资源圃。目前我市正在研究制定《衢州市中药材行业发展扶持政策》,并征求各方意见。
延伸产业链,实现效益最大化
在舒慧云的办公桌上,放着大大小小各类品种的白芨制品,有粉质的、切片的,也有提炼精油的。“猜猜这提炼后的白芨精油原液,价格涨了几倍?”舒慧云说,他伸出了五个手指。
白芨,又叫玉容散,有美白祛斑功效,是宫廷古方“七白散”的配方之一。2014年卫健委将白芨列入保健食品和化妆品原料药目录品种。市场开发前景非常好。“原料加上加工成本,500元—600元一公斤,提炼以后,市场上可以卖到3000元一公斤。”舒慧云介绍说,上海家化的“佰草集”白芨精华液15毫升卖300多元,益年堂生产的用于美白淡斑的白芨精华液,30毫升定价268元。去年,益年堂成立了院士工作站,专门开发研究白芨面膜、白芨精华液、白芨多糖提取物,在不断推出中药衍生产品中,产业链一步步得到延伸。
“在保证源头品质可控的基础上,不能光靠种植、卖原料,一定要通过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舒慧云说。中药材原料市场波动大,价格走高时,大家皆大欢喜;价格走低时,企业怎么办?合作社怎么办?延伸产业链,目的就是要提高产品附加值,这样就可以反哺种植环节,使农户、合作社和企业都能同步获得更高利润回报,不断巩固这个利益共同体,夯实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
在围绕中药材本身深加工做文章的同时,还可做融合的文章。
目前,全国列入药食同源的中药材达到110种,“衢六味”中的大部分是药食同源,比如猴头菇。因为养胃的功效,近年来这味菌类中药材深受市场欢迎。江中制药生产的“食疗”产品猴菇饼干,960克卖到109元,淘宝网销售量最多的店铺能达到月销上万笔。而猴头菇就曾经是衢州的一大特色产业。江中制药的经验无疑能给我们一些新的启发。
围绕“衢六味”进行中药材系列开发,发展中药材精深加工,在延伸产业链的同时,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进行食品、药膳、化妆品的开发,是值得探索的产业发展方向。尤其是将中药材与食品相融合,开发系列药膳、保健食品等,不但符合当下公众保健意识增强的趋势,而且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鉴于衢州是柑橘种植大市,衢州的柑橘皮目前主要以鲜皮低价出售,学习“新会陈皮”的经验,把橘皮制成3年以上的陈皮以及蜜饯、柑普茶等系列产品出售,研究把果肉加工成酵素或者其他产品,提高附加值,这也是提高柑橘产业附加值,推动柑橘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一条新思路。
中药材种植、加工与健康产业紧密相关,而近年来,“中药材+旅游”的产业融合模式也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据了解,江山正加大中医药旅游开发力度,促进中医药与全域旅游有效融合。当地提出在江郎山、廿八都等旅游资源集散地,建设融中医药工业游、白芨花海观光游、中医药文化体验游、中医药康体疗养游、中医药科普游、黄精系列膳食养生游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一体化新业态,打响“药乡江山,康养福地”乡村旅游品牌。目前,红盖头、福赐德等企业已迈出这一步伐,去年接待外来游客10万人次以上。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再次激发了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中草药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传承中发扬光大,并通过产业化的路径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一举多得。
风口已现,期待新“衢六味”代表的衢州中药材产业走向更广阔的健康消费市场新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