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旅游扶贫大有可为。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市文旅部门积极打造“一业带动多业上,多业辅助一业兴”的旅游产业链,依托全市旅游资源优势,大力探索“旅游+扶贫”模式,增强贫困人口“造血”功能,为贫困群众脱贫注入内生动力。
发展旅游产业助力脱贫,不是简单赋予,而是一种产业扶贫。近年来,根据旅游扶贫专项规划,我市文旅部门为42个列入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名录的乡村制定旅游发展规划。为旅游扶贫示范村提供融资平台,并帮助各村修建完善停车场、旅游厕所、垃圾集中收集站、医疗急救站、农副土特产品商店、旅游标识标牌等乡村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为旅游扶贫打下坚实的硬件基础。
盘活旅游产业资源,让好风景带来好“钱景”。“过去酒香不怕巷子深,现在必须主动走出去,让游客看到咱们当地旅游的特色,才能把人引进来。”市文化和旅游局产业发展科科长王泽兵告诉记者,我市在推动旅游产业扶贫过程中,不仅着力改善乡村旅游文化服务设施、发掘整理乡村文化历史,在宣传推介方面更是下足功夫。
2019年,我市在北京、天津、武汉、九江、东北三省等省市举办长治旅游推介会,将乡村旅游纳入推介重点,发布了乡村民俗旅游线路,并在报纸、微信公众号、网站开辟专栏,刊登旅游扶贫示范村宣传内容。同年3月28日,山西省旅游扶贫地图正式上线,借助大数据技术和互联网服务,我市首批12个旅游扶贫示范村线上展示土特产品和特色文旅风貌,为游客提供“安、顺、诚、特、需、愉”等全方位旅游信息服务,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会太行乡村风情风貌。
培训高素质乡村服务人才是打造乡村旅游文化品牌的重要环节。2019年,我市文旅部门针对乡村旅游经营户、乡村旅游带头人、乡村旅游创客等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从业者,采取分片区、分类别的培训方式,共举办旅游扶贫培训8期,培训800余人次。其中,去年8月,我市配合省文旅厅举办的全省旅游扶贫示范村建设推进会暨带头人培训班成效显著,获得业内人士一致好评。
“以前不知道青山绿水是财富,我们守着金碗讨饭吃。”提起村里过去的生活,壶关县大峡谷镇大河村党支部书记王文周感慨颇深,“过去村里的年轻人常年在外打工,全村人均收入不足500元。”在相关部门指导下,大河村制定了“吃生态旅游饭,发绿色旅游财”的发展思路,大河村村民实现了“不种地有饭吃,不出村有钱挣”的巨大变化。
按照“旅游+扶贫”思路,我市积极探索景区带村、旅游直通车扶贫、企业+农户、创客扶贫、能人带动等多类型的旅游扶贫模式,并对42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开展一对一帮扶,为贫困群众早日脱贫开辟出一条新路。
今年,我市还将推动开展旅游扶贫示范村农特产品进景区、参加各种旅游商品交易会(博览会)等活动。王泽兵信心满怀:“文旅部门将大力拓展消费扶贫渠道,促进旅游扶贫示范村的贫困人口增收,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