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是传统产粮大市,每年外调近50亿斤为全省粮食保供保安全作贡献。今年以来,我市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按照中央和省市委“三稳”“六保”要求,采取“硬核”措施稳粮促增产,确保年产粮食95.8亿斤。
一是高位调度压实责任。疫情期间,全市“三农”会议明确提出为全国全省“米袋子”“菜篮子”添粮加菜目标;市长专题听取粮食责任制落实汇报,召开政府常务会专门研究粮食生产,以“两办”名义下发文件,将稳定粮食生产列入乡村振兴、农业农村工作年度考核,落细落实粮食生产主体责任,将省定1023万亩粮食种植面积,其中水稻种植面积468.3万亩,分解落实到作物田块。引导农民利用岗坡地、荒地、拾边隙地扩种秋粮,严格“稻渔综合”种养水稻种植标准,确保“一田两收”粮食不减产,切实稳住面积稳定产量。
二是不失时机春耕备耕。坚持防疫和春耕备耕“两不误”,组织46名市县区栽培、种子、土肥和植保等方面专家进村入田、上网上线24小时服务,下发绿色通行证4200多张畅通农资下乡,动员2000多家肥料农药生产经营企业尽早复产复工,统防统治小麦纹枯病、赤霉病等900多万亩次,开展农资打假“春雷”行动和奋战100天夺取夏粮丰收行动,在田小麦468.9万亩苗情长势好于往年,夏粮丰产基础好。开展夏种督查调研,做好秧盘、基质、无纺布等水稻育秧物资调度储备,发布水稻种子处理技术、水稻细菌性条斑病防控等指导意见,推广间套种、粮经复合方式,尽量挖掘旱杂粮面积潜力、丰富旱杂粮品种,努力确保秋粮应播尽播、能种则种,全力稳定秋粮这一全年粮食生产大头。
三是提质增效注重产能。适应“吃得好”市场消费需求,新增优良食味稻20万亩,总面积达250万亩。不断创新种养方式,充分激发农民大户种粮积极性,稻虾综合种养实现亩产优质稻米500公斤、小龙虾100公斤以上、亩均综合效益2500元以上。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38万亩建设进程,尽早启动43.2万亩新开工,管好用好488万亩在手高标准农田,着力培育粮食亩增100斤、节本30元“新支撑”。充分发挥全国测土配方施肥看淮安优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91%以上,稳步改良土壤肥力。开展复查管护,严守水稻、小麦、大豆等86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加力稳固粮食产能不降低、有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