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春耕备耕时节。在无锡乡野,许多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正在规划特色农产品栽种面积。在此过程中,部分农业经营主体又片面下起“扩大规模”这盘棋。殊不知,今年由于受疫情影响,一些农产品如果没有摸准市场,难以对接市场需求,很容易陷入低迷行情,造成滞销。
传统农业的故事,常常具有大体类似的情节走向——产业发展初期,由于产品的稀缺性导致市场走俏,在高利润的刺激下,跟随者不断增多,种养规模与日俱增。但与之相匹配的深加工体系、市场渠道、产品质量安全规范等,往往没能同步建立。最终,在市场供求机制作用下,时常出现产量大增但价格大跌的局面,曾经的优势农业陷入颓势,一手好牌被打烂。
比如,眼下正是草莓生产销售季节,往年这个时候也是市民下乡采摘草莓最闹猛的时候。前些年,受草莓价格高企影响,不少地方均扩大栽种面积。但是,今年很多地方的草莓销售形势很不乐观,不仅市民前往体验采摘的很少,而且草莓价格也是“跌跌不休”,这对草莓产业无疑是极大挑战。更早的事例在六七年前,无锡地产名优农产品甘露青鱼,在原产地的养殖规模曾一度突破5000亩,导致青鱼品质急剧下降,翌年便出现“量升价跌”的局面。近年来,当地仅保留2300亩左右养殖规模,才令青鱼单价维持在稳定状态。类似的案例与经验教训,在我市农产品中还有不少。
由此可见,倘若特色农产品盲目扩种,以及不注重品质提升,不仅容易导致产能过剩市场饱和,而且很可能重挫农产品价格。况且,面对今年的疫情情势,人们很可能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保持“紧绷”与“戒备”状态,外出搞体验性的农产品采摘活动,甚至赴市场采购仍将小心翼翼。因此,农业经营主体必须好好研判市场形势,科学稳妥地调整农产品种植面积,避免再次陷入“量升价跌”的窘境。
去年,笔者曾作为我省唯一的中德农业青年人才交流项目成员,赴德国参加为期45天的学习考察活动。让人印象十分深刻的,就是德国农业非常善于在“精致”上做文章,而非盲目扩大种养面积。当地80%以上蔬菜、花卉生产均在工厂化温室里完成,且“厂房”能保持使用几年甚至十几年,一般不“扩建”。该国的面积只有我国云南省那么大,但就在这片国土上创造了农业领域世界瞩目的“德国奇迹”——平均1个农民可养活150人,九成农产品成为直供欧盟国家的“品牌农产品”。德国的做法,是全面引入现代种养技术,特别重视基质和基质栽培,并努力在提高农产品质量上下功夫,最终以优势产能替代落后产能。
因此,发展特色农业,固然应考虑规模效应,但若只盯着规模与产量数据,而无视农业内在规律,则容易走向对立面。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发展具有无锡地域特色的现代农业,不仅要找到与本地相适应的产业类型,而且更要重塑产业发展理念。只有不断挖掘无锡特色农业的产业内涵,持之以恒地呵护好农业品牌,才能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牢牢占据市场,使之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精品高效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