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内,随着一支支机器手臂不断地上下翻滚,钢板上火花四溅,不远处,一台台收割机正在被组装,一切井然有序......如果不是工厂大门口戴着口罩、手持额温枪的保安严阵以待,丝毫看不出这是一家在当前阻击疫情环境下的农机生产企业。至3月2日,位于海陵区新能源产业园区的泰州常发农业装备有限公司已经复工复产18天了。
走进常发农业装备有限公司厂区,不时可以听见一阵阵机器设备的运转声,但步入生产车间内却人影稀疏。常发农装副总经理杜洋介绍,目前,该公司焊接车间已经基本实现了主要工序依靠智能制造,避免了人员聚集。“这是公司多年来‘技改’提升工作效率,提高产能的成果。”杜洋表示,据他了解,不少还单纯依靠人工生产的同行业公司还处于歇业的状态,“没想到‘技改’在非常时期发挥了关键作用。”
“根据我们去年所做的市场调研,今年市场对品牌好、质量好的农机需求量呈上扬态势。”杜洋透露,就目前订单情况看来,今年常发农装的交付订单将持续增加。“由于当下的特殊情况,如果没有智能机器人和自动化的生产线,说实在的,有订单都不敢接。”杜洋说。
事实上,从2017年开始,常发农装每年持续投入千万元,为钣金车间、机加车间增添智能化设备71台,其中机器人26台,机器人焊接工装50余套。“生产线上的核心装备、核心系统都是我们集团公司自主研发的,已通过多个专业渠道的验证与应用,可以完全取代熟练工人完成高强度作业。”杜洋表示,通过智能制造,还可以减少原料的损耗,提升产品的品质。“这对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截至目前,常发农装在手订单700余台,预计今年4月可完成交付。
虽然智能装备为企业生产提供了大量的便利,但要实现设备正常运行,工程师、维保人员等不可或缺。“企业满员时员工人数是320人,复工后到岗的足有300人。”杜洋介绍,由于企业在落地初期实施的招聘原则是优先聘用本地员工,所以这次疫情中实施的“出行管控”并未对企业复工人员到岗造成太大的影响。复工人员得到了保障,但如何做好300人的防疫工作,杜洋一行人又陷入了困境。“首当其冲的难题,是如何科学、有效地防疫,其次便是防疫物资的准备。”杜洋没想到是,还没等他求助,新能源产业园区派出的“驻厂员”王跃峰已经主动联系他们,并协助他们制定了专属的“四全一分批”防疫工作法,“四全说的是全员体温测量、全员进消毒通道、全员分散就餐、全员指定行车路线,一分批是让员工分批错时上下班,减少聚集,避免交叉。”
更让杜洋感动的是,王跃峰带来的不仅是防疫工作上指导和协助,更是带来了防护物资。“在这个一罩难求的当下,园区帮我们协调联系到了口罩销售商,我们可以平价购买口罩。”杜洋说,同时,园区还送来了1000个口罩。“这是实实在在的雪中送炭啊!”
受到疫情影响,部分区域交通不像往日那般便利,这就导致了不少企业出现了配件短缺的问题,常发农装的上游企业不在本市,配件也无法送进厂区,但常发农装在2019年底已就2020年的订单情况及时备料备件。“就目前情况来看,今年除了复工时间较往年晚了几日,其他没有任何影响,生产保障没有问题。”
据悉,除了企业自身的备料备件,新能源产业园区也在积极帮助企业多方协调,保证配件供应,保障企业有序生产。“多年的投入,公司产品质量有了大幅度提升,市场占有率也逐年增加,保守估计,我们今年的销售额将会是去年的2倍,达到1.6亿。如果条件允许,我们甚至可以冲刺2.4亿。”隔着口罩,能感觉到杜洋的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