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位于周铁镇的江苏兴达文具集团有限公司传来一个好消息:经过紧张有序的调试,该公司的日用防护口罩生产线正式投产,预计到本月中旬,日产量将达120万只。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生产的第一批口罩将全部捐赠给市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用于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公司董事长宋仕良深有感触地说:“作为有能力、有责任、有担当的企业,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们肯定不计得失、全力以赴,贡献自己的力量。”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兴达文具是一家集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于一体的文教用品专业公司,85%的产品俏销欧美、东南亚、南非等。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口罩成为疫情防控及复工复产最紧缺的防护物资之一。
“跨界”生产口罩等防疫用品,以解疫情防控燃眉之急,这一想法,自疫情发生后,就在宋仕良的脑中盘算着。2月中旬,当市领导来到兴达文具督导企业复工复产时,宋仕良提出了上述想法,并得到了市领导的肯定与支持,“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从那时起,兴达文具从“零”开始,与时间赛跑,打响了一场跨界战“疫”。
生产口罩需要什么?公司经过召开紧急会议,列出了所需的基础条件:一个能够立即使用的车间,生产设备及人员,充足的原材料,以及相关的技术和工艺。于是,公司第一时间成立项目小组,对口罩生产的各个关键环节进行研究部署,全力推进项目早投产、早量产。
“作出这样的决定,看似仓促,但也充分考量了公司的自身优势。”宋仕良说,公司有自己的设计团队、研发中心以及生产车间,所以相对于其他企业,他们在生产口罩方面应对速度会更快些。在公司管理层的统一调度下,项目小组成员各司其职,一边联系口罩生产设备及生产原材料,一边与相关部门联系办理生产手续,周密计划、顺畅衔接各个环节。
“从0到120万,用了不到30天”
从2月中旬研发设计生产设备,到本月中旬实现满产后,兴达的这一生产线成为我市口罩拟建、在建规模最大的生产线,实现日产量120万只。这样的“兴达速度”,到底是怎么达成的?
“一方面,靠的是公司发达的供应体系和成熟的技术团队;另一方面,也得益于相关部门开通的绿色通道。”公司副总经理王再斌说,公司相关团队从未接触过口罩生产,但疫情就是命令,整个投产过程都在抢时间。比如,在车间改造过程中,很短时间内就完成了转移原有仓储物资、全部功能区隔断等。另外,在公司启动口罩生产后,我市相关部门立即开启了疫情防控应急生产快速审评通道,快速办好了生产许可等手续。
尽管供应商加班加点赶制设备,但经公司团队测算,投产时间还是有些滞后。于是,公司决定根据自己的供应商体系及相关图纸,先行把设备造出来。缺钣金件,派出团队去采购;缺机加工件,另一个团队去采购……就这样,涉及上万个零件的生产线在很短时间内全部装配完毕,尽可能缩短了投产时间。
疫情当前,除了设备,防疫物资原料也是“抢手货”。王再斌说,口罩看似简单,但生产起来却涉及十多种材料,尤其是其中的那层熔喷无纺布最为重要。考虑到当下熔喷料紧缺的市场形势,为确保疫情防控重点物资生产保供,公司当机立断,决定自己造一条熔喷料生产线。
截至目前,公司光设备投入就近900万元,生产线也从原计划的4条扩充到10条。待口罩生产线全部投产后,日产量将达120万只。
“第一批口罩,将全部捐赠”
不计得失的“跨界”转产,源自企业的底气和效率,更源自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企业效益一直不错,文化办公用品是公司的主打产品,目前订单也很充足。但是,疫情当前,各行各业的人都在默默奉献,不计代价地与疫情作战,而我们企业家也必须毫不犹豫地站出来,与国同振,共济时艰。”宋仕良眼神坚定地说。
在宋仕良看来,“跨界”生产口罩,是企业为疫情防控作贡献的务实之举。其实,宋仕良还是一位助人为乐的“中国好人”。多年来,他先后捐资建立了“兴达脱贫致富基金”“兴达爱心圆梦基金”“兴达民生公益基金”“兴达尊老爱老基金”等。2000年至今,他共资助贫困对象3000多人,捐资超3500万元。
当前,口罩是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最紧缺的防护物资之一。宋仕良决定将公司生产的第一批价值约10万元的口罩,全部捐赠给市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再由指挥部分发到疫情防控最需要的地方。同时,他表示,下阶段生产的口罩也将首先提供给本地企业,全力保障企业复工复产。宋仕良还透露,由于公司外贸业务份额较大,今后用于出口的口罩将全部印上“中国”二字,传递来自中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