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核定公布、良渚申遗成功的喜悦、革命文物保护的突破、流失文物回归的振奋……2019年是全面推进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开局之年,回望这一年,文物工作得到中央高度重视,文物保护、革命文物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亮点频出,渐入佳境。
文物保护工作提档升级
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国20世纪的重大考古发现,是见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重要文化遗址。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5项世界遗产,中国成为拥有世界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这一消息让国人欣喜、骄傲。文保专家认为,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使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基本涵盖中国从旧石器、新石器到整个历史年代的文明发展过程,从世界遗产的角度形成了对中华文明的阐释,表达了中国的文明观和历史观。
良渚申遗成功是2019年文物保护提档升级、保护力度持续加大的硕果之一。与此同时,2019年1月,《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公布,2019年12月,中办、国办印发《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文物保护专项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全国21个省份出台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实施意见,25个省份印发关于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方案……从各个层面体现出顶层设计的升级和保护力度持续加大。
2019年9月,国务院核定公布第八批国保762处,国保共计5058处。“由国务院新核定公布一批国保单位,尤其是将突出反映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展伟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文物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助于带动地方人民政府不断提升文物保护意识,加大保护管理力度,促进文物保护与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协调发展。”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表示。
“考古中国”工程持续深入开展,2019年先后3次发布成果。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介绍,“考古中国”工程正以持续、系统的工作方案推动相关领域研究,逐步建立起中国境内人类起源、文明起源和中华文明形成的年代框架,多元一体中华文明格局的形成动因、构成要素和发展规律逐渐清晰,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日渐凸显。
文物“活”起来广惠民众
故宫博物院“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展在2019年春节期间非常火爆,到了“一票难求”的程度。本来是旅游淡季,等待进入故宫参观的观众却排起了长队,就连常设珍宝馆、钟表馆也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2019年,博物馆热继续升温,全国5354个博物馆全年共举办展览2.6万个、教育活动近26万次,观众人数超过11.3亿。博物馆里过年(节)成为新时尚,春节、清明、端午、国庆假期参观博物馆的游客占比均在四成以上。博物馆节日延时开放,夜场活动也成为众多观众争相打卡的网红热点,博物馆正在通过各种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中,以更亲切、更鲜活的姿态,生动讲述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们对优质文旅产品和服务的追求。
2019年12月5日,国家文物局首次对外发布《文物建筑开放利用案例指南》,向社会和公众倡导正确的文物保护理念,推介正确的开放利用方法,并积极鼓励地方政府、管理部门和文物建筑管理使用单位进一步加大文物建筑开放力度。
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国家文物局将在文物建筑开放利用方面持续发力,继续发现、培育一批可推广复制的范例,推动各地积极开展文物建筑开放工作,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让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革命文物焕发活力
2019年3月19日,国家文物局确定公布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的分县名单,包括15个片区,涉及20个省份、110个市、645个县,为切实做到保护好革命文物、弘扬好革命精神、传承好红色基因、继承好革命文化打下良好基础。
2019年,革命文物行政机构从无到有,国家文物局组建革命文物司,安徽、江西、福建、重庆、陕西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增设革命文物处。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设施建设保护总体规划实施,闽西、金寨、阿坝革命文物保护工程正有序推进。
据普查,全国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近3.5万处,可移动革命文物100万余件/套。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加强革命史实的研究和革命文物价值的挖掘,进一步加强革命文物的资源整合、统筹规划、整体保护和展示利用,进一步发挥革命文物资源在服务大局、资政育人和推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做到保护好革命文物,弘扬好革命精神,传承好红色基因,继承好革命文化。
千余国宝昂首回归
“文物回归”无疑是2019年一个亮眼的关键词。2月,美国返还361件(套)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4月,意大利返还中国700余件文物艺术品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8月,流失日本的曾伯克父青铜组器被跨海追索回国;11月,圆明园马首铜像昂首返京……国家博物馆“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从15万余件、300余批次文物中精心遴选了25个最具代表性的流失文物回归经典范例,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流失文物回归的历史性成就进行了全面总结与展示。圆明园马首也连同其他六尊兽首铜像一同在该展览展出。
很长一段时间,回购是文物回归的主要方式。针对一度甚嚣尘上的拍卖热潮,便有专家呼吁要理性看待文物“回购”,谨防有人利用国人的爱国心理炒作和哄抬拍品价格。 值得欣喜的是,这几年由国家主导,通过外交途径,在法律框架下实现的文物回归范例的占比越来越高。2019年成功回归祖国的1159件中国文物艺术品,大多通过返还、追索、捐赠等形式,标志着我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进入多方合作、多措并举、收获颇丰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