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梯登高,借船出海,搭车发展,淮南又遇重大战略机遇。
2018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标志着“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淮河生态经济带将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之后的第四个增长极。
等高对接,主动承接,借势发力,淮南抢抓机遇谋发展谋未来,目光敏锐、视野开阔、行动迅速。我市将深入贯彻落实《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围绕重点领域补短板、增强发展新动能,深入谋划一批产业类、创新类、基础设施类、生态环保类和改善民生类重大项目,大力推进淮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宜居、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绿色发展的淮河生态经济带。
生态篇:美丽淮河水清岸绿河畅景美
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共荣。定位先是生态,后是经济。我市将重点加强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建设沿淮生态屏障,推进水资源保护和利用,打造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美丽淮河。
建设生态大走廊。推进引江济淮工程沿线生态建设,提高生态环境净化能力和涵养功能。以森林、绿地、水体等生态廊道作为城市建设的天然屏障,加大对淮河岸线及沿淮湿地保护力度。
加强水资源保护。深入开展淮河入河排污口规范整治专项行动,全面排查整治入河排污口及不达标水体。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四项制度”,探索建立满足淮河生态基本需求的水量保障机制。
推进“引江济淮”。全面建成淮水北调工程,统筹推进骨干水源、水资源调配、应急备用水源、管网互联互通等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打通淮河水运入江第二通道。
经济篇: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协调壮大
只有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协调壮大,现代化经济体系才有坚实的基础。我市将以新兴产业为关键抓手,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建立多主体合作、多学科交融、多团队协作的协同创新体,构建政产学研联合、上下游联通、跨界融合的开放创新网络。支持区域内有条件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
提升特色优势产业。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依托龙头企业,做长产业链条,重点围绕装备制造、新型煤化工、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精细化工、医药等主导产业,构建产业配套协作体系,提升市场竞争力。
加强区域合作交流。全面参与淮河生态经济带开发、引江济淮工程建设,充分利用淮河黄金水道及岸线资源,加快建设绿色长廊、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综合物流港口,打造成为淮河流域综合治理和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
交通篇:构建便捷高效互联互通体系
零距离换乘、无缝化衔接。水运、铁路、公路建设齐头并进,提高交通运输体系的运行效率,实现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干线公路、机场等与地面公共交通、市郊铁路、私人交通的紧密衔接。
高铁互联互通。完善区域内互联互通快速铁路网,提升铁路网整体能力和效率,构建“两纵两横”高铁网,打造运输方便快捷、货运服务高效多元的现代铁路交通体系。
水道通江达海。加快推进淮南港七大港区及物流园区建设,推行“码头+物流园区”模式的港航物流基地。打造黄金水道,依托引江济淮工程,打通淮河-瓦埠湖-江淮运河-长江航道,形成淮南外运长三角的货运大通道。
公路路网密集。完善公路网络,以完善路网布局、扩大覆盖范围、提升通行能力、强化枢纽衔接为重点,构建“两纵三横”高速网和农村公路网。建设沿淮高速淮南-阜南段、北沿淮高速潘集至怀远段宁(洛高速淮南连接线))等一批一、二级骨干公路。
民生篇:不遗余力改善提升民生福祉
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坚持人民至上,不遗余力地改善和提升民生福祉,持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日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持续深入实施脱贫攻坚。大力实施产业脱贫,推进贫困地区发展特色种养、光伏、乡村旅游、商贸流通和电子商务产业,积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深入实施就业、智力、社保兜底、健康脱贫工程,提高贫困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完善贫困人口的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推进行蓄洪区脱贫攻坚。严格控制行蓄洪区内总人口,鼓励人口外迁。科学选择行蓄洪区居民迁建安置点,提高居民迁建安置标准。统筹居民迁建后续发展,提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行蓄洪区道路、供电、通讯设施建设,完善保庄圩配套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行蓄洪区群众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
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顺应传统消费扩张和升级趋势,重点发展健康养老、商贸流通、家庭服务、教育培训、文化创意等生活性服务业,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向便利化、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推动医疗卫生、健康养老和山水生态融合发展,建设综合康养产业区,构建医疗保健、康复养老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