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的骤降变冷,有市民提出合肥市能否率先实现市区集中供热,让更多家庭在严寒冬季享受到集中供热带来的舒适呢。针对社会关注,记者从合肥市城乡建设局获悉,为了谋划建设供热保障新格局,下一步将加快启动《合肥市供热专项规划(2018—2035)》编制。
用能需求高于供热能力
据了解,国家有关部门在制定供暖规范时,考虑到南北方的经济和气候状况,规定了秦岭—淮河以南为“非采暖区”,时至今日这一规定仍未修改。从地理位置上来分,合肥市地处淮河以南,不属于强制供暖区域。
业内人士指出,“与北方相比,南方每年的供暖周期较短,相对城市供热设施建造成本较高,设备利用率低,造成设备资源浪费。因此,倾向于多元化分散供暖。”
近年来,随着市民生活水平提高,合肥开通集中供暖的小区户数持续增加。市城乡建设局相关人士介绍,合肥热电集团的热电联产供热占比最高,这部分供暖以煤炭清洁利用为主,覆盖11.5万户居民,供热小区达到189家,供热面积约2500万平米,市政供热管网长度534公里。
与此同时,城市用能需求快速提升。目前合肥在运行的热源共有7个,全市现有供热负荷1831吨/小时。根据市场调研,预计2020年用热负荷将达到1996吨/小时,2025年达到2822吨/小时,用能需求高于现有供热能力。
谋划建设供热保障新格局
城市集中供热可以极大地提高能源利用率,改善环境、减轻大气污染,对于发展生产、改善市民的办公及生活环境意义重大。然而,需要看到,老城区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基本定型,重新规划供热管网及建设难度较大、成本过高,很难在短期内实施市政大面积集中供热。
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下一步建设部门将启动《合肥市供热专项规划(2018—2035)》编制,积极谋划建设供热保障新格局。
比如,加快发展和整合现有供热热源,合理分配各热源的辐射模式,鼓励现有热管网自然辐射区域的集中供热,以满足热管网自然辐射区新建居民区(新区)及各类工商单位的用热需求;加强地源热泵、污水源热泵、等分布新能源建设,尤其对建设分散的新建小区,优先考虑选用分页式新能源供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