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刚刚挂牌两周。
走进位于朱家角镇的示范区执委会办公楼,迎面一块超大的显示屏极具视觉冲击力。屏幕上方嵌着一行大字——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大数据治理平台,大字下面是不断滚动的图表和数字。
“示范区虽然才刚刚成立,但数据已经先行。”示范区大数据治理平台开发者、脉策数据创始人汤舸介绍,数据不仅反映了示范区不为人知的“另一面”,还为示范区执委会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示范区大数据治理平台的数据囊括了总体情况、人口、交通、环保、企业、房价、民生等方面内容。
自示范区总体方案获批以来,很多人对定语中的“生态绿色”疑惑不解:为何是生态绿色?今天,通过数据的“显微镜”,示范区的“生态绿色”本色一下变得清晰可见。“通过我们数据形成的图表可以看到,示范区内水网密度非常高,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生态绿色示范区。”汤舸说。
因为水网密集,示范区自古以来也是江南水乡的典型风貌区,仅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就达10个之多,比如西塘、朱家角等。虽然旅游聚集区在传统意义上适合养老,但示范区却依然充满着年轻的活力。大数据治理平台显示,示范区内人口最密集的年龄段集中在25岁至35岁,说明这两区一县对外来年轻人口的吸引力相当强劲。不过,细看之下各有特色,在吴江,在各年龄组人口中,25岁到35岁的人群占比最高,这说明吴江有很充足的劳动力;在嘉善,这一数值集中在45岁到55岁,说明嘉善更宜居、更适合养老。
年轻人也总是创新和经济发展不竭的动力。“你看这张企业图,这上面的点和线,说明示范区是一个企业和产业都非常密集的地区。”汤舸点了点图上两种颜色不同的线,解释说:“红点是示范区内的总部企业,共有473家。”而红点延伸出的红线则显示出示范区内总部企业的溢出效应——越过上海的中心城区,原来示范区内总部企业喜欢在浦东新区设立分支机构。“示范区和自贸区的双翼互动未来可期。”
虽然示范区地处两省一市交界处,但交通却并不如大家想象中那么发达。为了证明自己的结论,汤舸调出了“交通一张图”,点亮高速和铁路两张重要的路网后发现,沪苏浙交界处的高速路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衔接,轨道交通也并不发达。“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条高铁线从示范区穿过。”大数据治理平台的交通数据为示范区执委会下一步的行动计划提供了参考:在近日举行的新闻通气会上,示范区执委会主任马春雷表示,综合交通领域已成为示范区率先聚焦的领域之一。
“现在只是第一步,大数据治理平台未来还会为迭加新的数据,为示范区建设做好数据一体化的保障。”汤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