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今年秋收即将落下帷幕,陶都大地沉浸在丰收的喜庆气氛中。在西渚镇筱里村,年近六旬的老农民周青华站在田头,脸上露着舒心的笑容。新一轮农村改革,唤醒了农村“沉睡”资源,促进了“三农”发展,也悄然改变着宜兴广大农民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
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生计保障,涉及面大,利益关系复杂。近年来,为进一步理顺农村土地二轮承包关系,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承包合法权益,我市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筱里村是无锡地区第一批土地确权发证试点村,通过土地确权,让周青华这样的一批老农民捧上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大红本”,吃上了“定心丸”,为土地规模流转打下了良好基础。
“科学种田,电灌渠长,机械收割……家家楼房,户户小康。”这是刻在筱里村鲁山文化广场上的“顺口溜”,也是周青华等广大村民对新生活的真切感受。“我们村没有企业,以往村民只能靠种田过活,日子过得很一般。”该村党总支书记魏道远说。几年前,扬州大学农学院和筱里村结对共建,发现筱里村土壤肥沃,且是富硒土壤集中分布地。以承包地“三权”(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制度的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等为核心的新一轮农村改革,不仅从制度上维护了各方权益,更有效放活了筱里村的土地经营权。由此,这片富硒土壤,成功吸引了一批专业种植户,和村民携手构建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放心大胆地流转土地,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安徽籍种植大户李光耀,就是市筱里大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大户之一。依靠现代化的种植方式,今年他依法流转的400亩土地获得了不错的收成。“保守估计,每亩土地收获600公斤稻谷,以每50公斤170元的价格卖给合作社后,我能拿到几十万元。另外,稻种全部由合作社免费提供,又减少了好几万元的种植成本。”算着今年种植有机大米的收入,李光耀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周青华自把土地用入股的形式给村里成立的专业合作社后,一家人也加快了致富脚步:不仅有土地流转费和股份分红,更重要的是,他再也不用费心费力种地,而是成功“洗脚上田",在新建成的水墨田园温泉度假酒店找到了合适的工作,一年工资4万多元。加上妻子空闲时给李光耀等种植大户“打工”的收入,家庭年收入比以前高了近一倍。
近年来,我市在充分尊重农户意愿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各农业大村推进土地股份合作社建设。目前,全市共有100余个行政村像筱里村一样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顺势崛起,有效推动了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合作化和专业化经营。土地统一流转给新兴农业经营主体后,还大大减少了各地沟渠修缮等农业生产服务费用,节约的资金全部用于村级基础设施建设,造福村民。目前,全市已拥有种植、种养结合、休闲农业等类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1500多家,经营总面积达10万亩,各项数据均列无锡地区首位。
将碎片化的农地集中起来,实现有组织连片种植,不仅培育了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把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提高了收入,还催生了一批涉农专业化服务团体,发展农业生产联耕联种、联管联营,进一步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种植效率。今年秋收期间,位于高塍镇宋渎村的无锡市天信农资有限公司投资1600多万元新建粮食烘干新厂房、大型农机具仓库等顺利完工。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越来越依赖机械,但购买高端农机成本过高,全年使用时间短、闲置时间长,造成资源浪费,天信农资等一批社会资本成功嗅得商机,投身现代农业发展,不断增强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
在做优做强“天信农资”连锁网点的基础上,天信农资创新服务手段,构建起育秧栽插、统防统治、机耕机收、运输烘干到秸秆处理等全程“保姆”式的农田生产托管服务新模式。以公司全程机械化作业为例,实现了草害少、虫害少、用工少、种植综合效益高的目标,享受服务的种植大户普遍反映今年亩产稻谷近650公斤,减去全程机械化作业费和农资成本、灌水成本等费用,一年稻麦两季的亩均利润约500-700元。公司还创新植保方式,利用无人直升机进行“飞防”作业,有效提升了我市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能力。以西渚镇种植大户王小平为例,今年他种植的250亩水稻,通过实施统防统治、机耕机收等“保姆”式托管服务后,治虫次数仅为2-3次,其余散户不采用统防统治的田块需要治4-5次,每亩节省成本约45元。只需一个电话、一条微信,各类先进的农机设备就会奔赴田头,这是广大农户如今的切身感受。目前,全市已拥有天信农资、金兰、永平、富根等涉农专业服务机构70多家,托管面积超10万亩。他们与周边农户签订了合作协议,并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为农户开出农机服务“套餐”,大大降低了劳作成本,农民们轻松当起了“甩手掌柜”。
伴随着新一轮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市广大农技人员也深入基层一线,指导农户进行病虫害防治,并及时发放农药化肥、科学测土施肥。依靠良种良法,稻麦油产量实现了恢复性增长,水稻单产更是重新回到了600公斤水平,较10年前相比,亩均增产近40公斤,节本增产增收100余元。尤其是我市今年秋粮生产形势较好,有望创近十年来新高,农民增收在望。从2010年起,我市农村居民收入增速一直高于城镇居民,去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860元,工资性收入成最主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