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在湖北省十堰市举行的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十堰年会上,生态环境部对第三批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进行表彰命名,宁海是宁波市唯一获得这块“国字号”生态金牌的县(市)区。县委书记林坚上台领奖并作“两山”实践创新典型发言。
从宁波首个国家生态县、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中国天然氧吧、全国十佳生态旅游城市、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和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一路走来,宁海一步一个脚印,紧盯全省“绿富美”排头兵的目标,不断深化环境整治,全面提升城乡颜值,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全域旅游、休闲农业,开展环境革命,壮大美丽经济,以执着的生态坚守,让这一方绿水青山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秀美。
守初心一张蓝图绘到底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16年前,时任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引领浙江改革发展的总纲领——“八八战略”。期间,他曾两次考察宁海,叮嘱宁海要把原生态的绿水青山保护好、利用好。
16年来,宁海干部群众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用“钉钉子”精神,让“八八战略”勾画的蓝图在宁海大地上变成现实。
宁海把“两山”转化作为全局工作的战略命题,作为激发全县高质量发展活力的必由之路、关键一招,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全方位全过程。自1997年申报创建省级生态示范区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一以贯之抓生态、建生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全域生态”理念。着眼全盘统筹,推进县域大景区、大森林建设,在全省率先构建美丽县城、美丽集镇、美丽乡村“三美”建设体系。同时,把生态资源作为一种经济资本来经营,探索建立以绿色GDP为导向的差异化考评体系,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地发展生态经济,提升美丽价值。已建成省级生态工业园区2个、全市最多的A级景区、景区村庄77个,近五年生态经济规模年均增长率超过10%,总量达150亿元、占GDP比例1/4,形成了乡乡美丽、村村宜居、户户致富的生态经营局面。
亮底色“俊鸟经济”助腾飞
深甽长洋村,村庄内青山葱郁,碧水迢迢,而废铝加工行业曾是该村的支柱型产业和主要经济来源。
长洋村从事废铝加工行业约有40多年历史,曾几何时经营分散在全村各处,年产铝锭达4万吨以上,全村750余户村民中约有三分之二村民生计与此行业有关。长洋废铝给当地百姓带来富裕的同时,却与宁海坚持“生态立县”的发展理念相悖,一场关于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战就此打响。
2013年下发了《深甽镇长洋村废铝加工行业环境整治工作方案》;2014年2月开始实行全面断电整治;2015年年底前,对逾期未完成整治的加工点实行关闭……近五年宁海累计整治“低散乱”企业170余家,腾出用能空间4.3万余吨,万元GDP能耗近三年年均降幅3%,排名全市前列,规上工业亩均税收从33.8万元提高到42.8万元,成为全省亩均税收十强县和全市首个省级清洁能源示范县。
宁海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拒绝与绿色发展理念相悖的企业落户。县委县政府把主要精力用于引导文具、模具、汽配、机械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积极推动工业2.0、工业3.0、工业4.0并联协同发展。企业纷纷加强生产方式“智造”、高端产业创造、商业模式改造。整治倒逼,加强清洁化改造,整合集聚,以企业集群、集中治污推动低排放甚至零排放。近两年,我县还抢抓政策机遇,将现代小微企业园作为破解“低散乱”的重要抓手,突出绿色建园导向,引进高品质开发团队高标准建设,面对低质量低效益增长难以为继的成长烦恼,结合全国质量强县示范县创建,一方面深抓“亩均论英雄”,另一方面大抓循环经济,通过坚持不懈的绿色转型,我县工业经济量质齐升,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数字经济的增加值增速均高居宁波市榜首,各领域均呈现出高质量发展态势。
新材料、新能源、以生物医药为核心的“大健康”等高新、绿色、低碳产业,成为宁海的绿色新动能。未来10年,这些项目将陆续开工,总投资将超过500亿元,为宁海经济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扬优势“美丽经济”如花开
“上次黑人来了,还跟我握手呢。”说起前不久外国人参观海头村老房子的场景,80岁的海头村村民陈奶奶至今仍很兴奋。“这些外国人看到我们在打麻将,也坐过来跟我们一起打,哈哈。”陈奶奶说着又是一阵大笑。
美丽村庄为村民带来滚滚“红利”。力洋镇海头村摘掉“脏乱差”帽子后,流转土地种植观赏菊,打造成菊花产业基地,同时举办菊花节吸引各地游客前来赏菊品菊。近几年来,该村在扩展菊花种植面积的同时,不断提升种植质量,品种从原先的十几种发展到目前的128种,模式也从原先单一的观赏,发展到今日盆栽销售、鲜花销售、菊花展览棚、菊花茶制作等,成了远近闻名的“菊花村”。
而今,行走在宁海乡村,绿水迢迢,青山隐隐,“全域是景区、处处是景观、村村是景点”,曾经的小城,正以其独特的方式散发着魅力。一条蜿蜒500公里的“全国首条国家登山健身步道”,连通了宁海18个乡镇(街道)、90%以上的村庄。“串珠成链”的精品村、特色村、小康村,形成了覆盖县、镇、村、户的“大景区”立体网络。胡陈“运动健康小镇”、梅林“雁山享寿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更是脱颖而出。
作为一项“生态工程”,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宁海推动生态建设的有效载体,保护了“绿水青山”,也带来了“金山银山”,越来越多的村庄成了绿色生态的富民家园,走上了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良性循环道路。全县集体经济20万元以下村已全面消除,超百万元村(社)达到113个,占比超1/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多,入选首批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省先行创建县,连续8年蝉联全省新农村建设优秀县,真正实现了生态优、产业旺、百姓富的良性发展。
从“卖山林”到“卖生态”、从“卖资源”到“卖风景”,宁海形成了绿色休闲、银色养老、古色文化、碧色山泉、蓝色海湾、彩色田园、特色民宿的“七色美丽经济”。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十二五”以来,宁海游客接待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分别以年均13.7%和21.7%的速度稳步增长,游客接待人次突破1000万,总收入突破100亿元。2018全年共接待游客1629.0万人次,同比增长12.0%;旅游经济总收入158.4亿元,同比增长12.5%。
夯基石勾画滨海新景致
在“两山”转化的进程中,保驾护航的还有宁海完善的保障体系。
推动“两山”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顶层设计,宁海持续强化工作体系建设,全力保障“点绿成金”。坚持以规划守护生态,推动生态环境功能区划与县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多规合一,严守生态红线。同时制定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办法,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报告,实施乡镇(街道)生态报表考核制度,探索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持续加大生态环保考核权重,形成了强有力的制度支撑。
宁海一方面坚持生态建设以项目为基础,近三年投入68.2亿元实施生态基础设施项目241个,另一方面突出项目选择以生态为条件,构建综合招商工作体系。同时,在全国首创村级小微权力清单36条,把基层权力关进制度笼子,有效破解乡村环境保护、美丽建设过程中的各类矛盾问题,被写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大力倡导移风易俗、文明出行、低碳生活,将五水共治、垃圾分类等纳入村规民约、社区公约,让“两山”理念成为全民共识,让每位市民成为“两山”转化的决策者、保护者和监督者。
这一场场来自宁海基层的“农”字号实践,激活了市场、要素和主体,也推动近年来宁海各项社会事业高质量快速发展。
悠悠滨海一抹绿,惊涛日夜两翻覆。宁海,在东海之滨的这块沃土上,我们信心满怀,在山川秀美的“大花园”里,把绿水青山护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接续描绘出一幅充满江南韵味的美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