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超高压水射流喷出,细如针刀,“钻”入混凝土。刹那间,坚硬的混凝土像做了一个微创手术,被一层层剥离,露出里面的钢筋。整个过程中,钢筋结构无伤害,无剧烈振动,也无粉尘。
这是沈阳至海口高速公路水口到白沙段锦江大桥的施工现场。按照施工要求,水射流机器人从桥基边缘“开刀”,向内破碎75厘米,露出横筋。之后,旧桥与新桥无缝连接。作业期间,大桥不封路,安全须保障。
在施工现场“打完胜仗”,阮鑫回到河南洛阳,拿着手机,播放视频,充满自豪:“水射流机器人在市场上首秀,十分成功。”
阮鑫是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从生产大型水泥设备,到制造特种机器人,企业可谓危中寻机,华丽转身。”阮鑫说。2016年,国内重型机械行业的下游需求萎缩,企业业绩出现断崖式下滑,12年来第一次亏损。
“表面看,只是业绩指标下调,实际并不简单。有外部经济形势变化带来的挑战,也有企业发展战略、发展方式暴露出的不足。”企业党委书记、董事长俞章法说,“迫在眉睫的是,怎么突破危机,打造新的增长点。”
而就在同一时间,距离洛阳近1000公里的唐山,也有一位“当家人”在困惑。
他叫许开成,2006年创办了一家民营高科技企业涉足机器人领域,用了10年时间,建起院士工作站,建成国家级特种机器人实验室。
当时,国内机器人厂家有1000多家。在如火如荼的工业机器人产业背后,大多数企业缺乏核心零部件和核心技术,在中低端市场徘徊。相比之下,特种机器人的市场潜力大,但行业专业度高、应用面窄,少人问津。
年近七旬的许开成感到空前压力:企业有技术、有人才,但是缺强势品牌、强大资金支持。发展特种机器人,很难走远。
关键时刻,许开成迎来特殊客人——中信重工洽谈团队。只用半个小时,两家企业就达成合作意向。新公司聚合人才、技术、资金、品牌优势,进军特种机器人行业。
特种机器人产业向工业应用、医疗健康、定制化服务等多点扩散,如何才能出奇制胜?他们决定发挥自身优势,进入特殊工况、高危环境下的特种机器人产业,开辟一片“蓝海”。
一年后,在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他们的履带式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巡检机器人、管道机器人等四大平台19种机器人组建的“特种部队”,与国际机器人巨头同台竞技。在现场,特种机器人能“听”声音、“闻”烟雾、“看”画面、“感”温度、“响”预警,吸引众多目光。
“我们满足用户需求,克服技术难题,在特种机器人领域积累了多项核心技术,填补了不少国内空白。”俞章法说,企业已形成应急救援、特种作业、智能工厂、核心零部件等40多种单品,可应用到消防、水利、燃气、矿山开采、市政建设等方面,同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订产销合同。
如今,在洛阳,“机器人家族”正在不断壮大。既有“老桩接新花”,又有“新土培新苗”,中信重工、中国一拖等大型国企,与中小民营企业在机器人研发上“你追我赶”。去年,洛阳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已突破千亿元,新动能、新产业持续壮大,转型升级成效明显。
漂亮的成绩单背后,离不开政策红包的密集落地。河南在机械、汽车等10个行业中,围绕焊接、码垛等重点领域开展两批机器人示范项目评选,遴选93个示范项目。洛阳出台政策,打造机器人产业链,做大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坚持将引项目、引资金与引技术、引人才相结合,建设清华高端装备院洛阳基地等,为机器人研发配齐“最强大脑”,为企业发展增添了持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