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优质高产水稻标准化示范区”“松江首个国家级水稻万亩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镇”,在黄浦江源头,拥有众多“国字号”招牌的泖港镇是松江区响当当的产粮大镇。
泖港镇水稻面积21741亩,每年可供应稻谷12850吨,是名副其实的沪上“粮仓”“,然而大米没能成为这个产粮大镇的名片和招牌”,在泖港镇农办主任沈连明看来,这确是泖港镇农业方面不小的遗憾。近日,泖港镇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借由创建的东风,延续以往的绿色农业发展路线,筹谋下一步依托龙头企业进市场等新兴模式,泖港镇打造大米产业的农业定位进一步明晰,发展的路径也更加明确。
从优质到绿色,打好品质仗
要让大米成为泖港农业的“金字招牌”,首先要打好“品质”仗。对此,沈连明底气十足,他告诉记者,泖港镇是全区首个整建制完成绿色稻谷认证的乡镇,“去年绿色稻谷认证申报了21683亩,覆盖了泖港所有没有绿色认证的种植区域,今年年初已全部完成认证工作。”
泖港绿色稻谷“绿”全城,让种粮户更是铆足生产种植的精神头。“每亩地化肥减量一半以上,加施有机肥500公斤,农药要严格按照生态农药清单采购”,在泖港镇种粮大户张小弟口中,绿色种植的“条条框框”,成为这个老种粮户的新标准。
从2007年开始,张小弟成为松江区的首批家庭农场主,但种粮十余年,他还是首次尝到绿色种植的“甜头”“,每亩减肥减药,施的有机肥有政府补贴,每亩可以减少100、200元的投入。”
最重要的是,绿色大米口感好,品质高,也让张小弟家的粮食更受新老客户的青睐。
获得绿色稻谷认证后,今年张小弟全部用上了绿色包装——每个包装袋印上了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许可的“绿色食品”标识,同时印上他家大米申请到的“绿色身份证号”,严格对应绿色证书上的企业码,一板一眼,才能获“得消费者的信任感。”张小弟说,从9月份国庆稻上市,目前已经卖出35吨大米,这样的成绩还不是很好,但他有信心,接下来绿色大米的香味会吸引更多新老客户的脚步。
依托龙头企业,销售不再愁
大米的销售,一直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的短板和难题,而今年这样的问题在泖港镇破了题。沈连明介绍,在销售方面,联农带农,搭建销售平台。从今年开始,泖港镇的农产品销售平台公司泖港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首批55户家庭农场签订了大米
销售合同,农户管生产,公司管销售,缓解种粮户的销售难题。
借由农发公司的销售平台,家庭农场主冯军今年顺利销售了5吨的大米,“以往都是自己托朋友、托亲戚一两百公斤地卖,如今一下卖出了5吨。”冯军说,“希望这样的订单可以持续,以后能够不愁销售,农户只管搞好生产。”冯军感慨,这样的新政让他这样的种粮户心里多了一份踏实。
订单种植一方面解决农户卖粮难,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销售公司找到好原粮。沈连明告诉记者,农发公司对签约农户采取技术把关,接下来农发公司将联合镇农业部门从农技部门选聘“技术土专家”,把好优质大米的源头关。统一生产技术、加工标准、品牌商标,从田头到餐桌,形成标准化的流程,以保障大米品质。
沈连明说:“不同于那种松散的合作模式,公司、村级经济合作社、农户之间将来要成为利益的共同体,由村级协调农户生产,公司集中精力在营销上动脑筋,这样企业可稳定获得优质原粮,农户、村集体能够增收,从而相互间形成更加稳定、可持续的合作关系。泖港镇将围绕产业兴镇、产业强镇,增强为民服务意识,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对于泖港镇的大米产业来说,无疑是最好的东风。为了更好地扛起泖港的这袋“米”,沈连明说,泖港镇将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借力乡村振兴战略及政策扶持,接下来将致力于在储存、加工等方面做好保障工作,“目前已建成1300吨烘干能力、年12500吨稻谷加工能力,另有容量达到9600立方米的优质稻米低温储藏库也正在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