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黄河水利文化博物馆参观前,馆体外墙长达200多米的原石浮雕上描绘的大禹治水、秦汉移民、北魏水利等内容,率先把观众带入黄河故事的情境中。
液化气罐制作成的呆萌小黄人,由手扶拖拉机变身的摇滚乐手,空压机和液压杆制成的蜘蛛侠……在黄河三盛公水利风景区,这些颇具艺术范儿的金属雕塑作品均来自三盛公水利人的奇思妙想。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中拆除的废旧物资经过创意加工,成为景区的一道迎宾景观。
由中国行业报协会组织的2019中央及行业媒体黄河行系列采访活动近日走进内蒙古河套灌区。位于黄河“几”字弯北端的河套灌区,是我国三大灌区之一,拥有悠久的灌溉文明和黄河水利文化。近年来,河套灌区充分发挥黄河水利文化博物馆的引领作用,并以水利风景区建设为切入点,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水利文化,讲述黄河故事。
河套灌区开发历史悠久,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秦汉时期引黄灌溉工程的创建开启了这里农业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
2013年建成开馆的黄河水利文化博物馆位于河套灌区总干渠临河城区段南岸黄河湿地公园内,以多种形式对黄河水利文化、河套水利文化等作出鲜明表达。
据介绍,该馆按历史顺序布设“辉煌灿烂的黄河水利文化”“开拓进取的河套灌区”和“薪火传承的总干精神”三大板块,展出文物828件、水利古籍文献100多套,并大量应用声光电及信息化技术,生动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9个触摸屏电脑应用蒙、汉、英三种文字,海量储存黄河文化、河套文化和河套水利文化资料。该馆还是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教育基地。开馆以来,每年接待国内外参观者达30万人次。
在三盛公水利风景区,27米高的雕塑建筑“黄河结”由6扇退役闸门建成,是河套地区的地标景观。在该景区,像这样“变废为宝”的景观比比皆是。
该景区依托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建设而成。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于1959年动工建设,1961年建成运行,是河套灌区的引水龙头工程,被称为“万里黄河第一闸”。枢纽于2002年开始实施除险加固工程,其间拆除产生的不少废旧物资成为景区建设的“素材”。内蒙古三盛公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裴建伟介绍,景区建设过程中,通过开展“每周一提”“每周一讲”向员工们征集优秀创意,对废旧物资进行再利用,形成了不少原创景点景观。
裴建伟表示,景区通过打造实景黄河、全景黄河和立景黄河三种形态,力求更加生动地讲述黄河故事。在景区,游客可坐船实地游览黄河风光;正在建设中的黄河风情园,按黄河实体比例打造888米长的“微缩黄河”,让游客通过漂流或步行游完“黄河全流域”,欣赏从黄河源头到黄河入海口沿途的微缩人文景观和水利工程;在黄河水坛区,以雕塑形式向游客展现黄河全流域的立体造型……
今年9月,河套灌区入选2019年(第六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河套灌区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苏晓飞介绍,河套灌区地处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错带,是中华民族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替发展的典型地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游牧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移民文化等多种文化资源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积淀了灌区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
苏晓飞表示,目前河套灌区正在着手编制的《内蒙古河套灌区灌溉工程遗产保护利用规划》,将成为河套灌区灌溉工程遗产系统管理保护利用的整体规划,为灌区遗产可持续保护利用提供技术支撑,有利于因地制宜做好遗产保护利用,更好推动现代化灌区发展。
苏晓飞透露,下一步将争取遗产保护利用专项建设资金,保护、修缮灌溉工程遗产,同时将在遗产利用方面进行规划,如开辟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专区,深度挖掘、保护遗产相关文物、文献;在重要水利工程景观节点分立河套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纪念碑;打造水利主题公园或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主题公园;建立黄河流域水文化体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