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累千,不如一贤。一座城市人才济济,经济社会发展才会呈现出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近年来,本市紧紧抓住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省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市建设的契机,在引才、育才、用才的“人才链”上积极探索,培育人才创新创业的肥沃土壤,走出了一条“人才链”与“产业链”高度耦合的发展之路。
合力助苗
贴心服务护航人才
日前,由苏州艾科瑞思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慧芯3100集成电路点胶装片机在国际招标活动中战胜荷兰、瑞士等国际著名公司成功中标,实现了国产12寸装片设备的首次突破。
这家于2010年入驻科创园的企业,用9年时间完成了自己的华丽蜕变。而这一切离不开本市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董事长王敕还记得,公司落户科创园后首次制作的原型机实际性能低于设计性能,项目遭遇重大挫折,也有人因此离开了团队,公司发展陷入困境。此时,本市相关部门和开发区挺身而出,站在了他的身边,不仅如约落实了启动资金等相关人才创业政策,还为人才团队积极争取上级的各类科技项目资金扶持,共获得市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市级资助200万元、开发区配套资助100万元、新三板挂牌奖励170万元、开发区产业化奖励40万元等,帮助公司渡过难关。改进后的设备平均产能比同类型国外设备高35%左右,价格却只有国外设备的60%,在国际招标中多次战胜强劲对手。艾科瑞思也先后获得了中国半导体创新产品和技术奖、创新中国硬科技新锐企业等多项国家级荣誉。
拴心留才,本市靠的不仅是资金扶持,还有从创业起步到发展壮大全过程的贴心服务。本市建立市科技人才服务中心、高层次人才服务窗口、人才之家服务基地,定期举办申报辅导、政策解读、项目路演、银企对接、文化体育等活动,为人才搭建资源共享、创新创业服务、学习充电交流和生活服务保障的平台。围绕人才普遍关心的“房子、孩子”等问题,通过高层次人才服务窗口,努力为人才提供子女教育、家属安置、医疗住房保障等“一站式”服务,着力解决人才来常发展后顾之忧。同时,本市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实现“3540”改革目标,不见面政务服务事项达91%;制订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操作指引,明确企业开办、纳税服务、报关通关、不动产登记流程,优化项目审批服务和水电气接入措施,务实周到服务保障投资兴业,成为长三角商务成本低、营商环境优的投资首选地之一。
沃土育苗
优越平台培育人才
在今年召开的2018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常熟企业苏州富士莱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华东理工大学等申报的“生物催化剂的快速定制改造及高效合成手性化学品的关键技术”项目荣获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华东理工大学常熟研究院许建和团队多年扎根本市,在羰基还原酶催化领域成果颇丰。团队与富士莱公司深度合作后,为企业建立了羰基还原酶不对称合成手性醇的新工艺。富士莱公司运用最新的科研成果,淘汰原来使用的6步全化学合成工艺,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建立既高效又环保的“酶-化学偶联法”合成技术,工艺路线从6步缩短为3步,产品总收率从25%提高至55%,大幅度降低能耗和三废排放。该项目已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26项、美国专利授权1项、国际专利1项,在成果转化中为企业新增产值近10亿元,累计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00多人,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如今,本市已经形成汽车、装备、服装三大千亿级产业规模效应,正在布局氢能源汽车、数字科技、人工智能等新动能产业。围绕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本市坚持把打造优越的科技创新平台作为培养人才、成就人才的“梧桐树”,进一步放大人才集聚效应,补充完善产业链条。
目前,全市已建成了4个重大创新平台: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首个项目经理制的自建专业研究所——智能液晶技术研究所,已引进、培养国家领军人才2人、欧美院士4人,衍生孵化苏州晶萃等8家科技型企业;北京大学“十三五”期间在校外布局建设的首家创新平台——北大分子工程苏南研究院,已引进国家领军人才1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万人计划1人,共立项16个项目,7个项目成立公司;全国首个以智能车研发检测为主要内容的省级公共服务平台——中国智能车综合技术研发与测试中心,建设动态测试外场、监控指挥中心、智能车展厅、智能车调试实验室等基本设施,为大陆汽车、智车优行、上海炎营、蔚来汽车、奇点汽车等10多家企业提供了测试服务,引进常熟昆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苏州青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智能车领域相关企业38家;建设先进金属材料及应用技术研究所,已培育、引进国家“千人计划”外专千人称号1人、“千人计划”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来自世界500强企业的专家骨干25位、入选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集萃研究员10人,集萃在研项目11项、引进孵化项目25个,累计实现纵横向科研收入4541万元、共申请专利40项……创新平台的“人才磁场”效应愈发凸显。
众木成林
人才反哺产业发展
2009年以来,本市紧紧围绕当地产业发展和转型需求,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优先发展的实施意见》及实施细则、《常熟市新动能产业发展人才扶持政策实施办法》、《常熟市重点产业紧缺人才薪酬补贴实施细则》等文件,针对不同群体给予不同级别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吸引了数以千计的人才落户常熟。
在各类人才政策的带动下,全市人才结构不断优化,创新能力、产业集聚、人才贡献逐年提升。仅2019年,就有艾科瑞思、英华特、罗伯泰克的领军人才获得国家万人计划称号;金仕生物、京创电子、聚复高分子等30多家人才企业获得知名风创投机构投资;4家领军人才企业于“新三板”挂牌……截至2018年末,全市人才总量达34万人,较2011年增长108%;其中高层次人才2.6万人,较2011年增长143%,为常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在此过程中,本市不断更新人才工作理念,着力在人才的引进、培养、评价、激励上下功夫,突出创新能力、整体质量、实际贡献,精准施策,促进人才与优质项目、特色产业的高度融合。一方面改革人才评价机制,坚持凭能力、实绩、贡献评价人才,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论文,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对个人背景好,产业资源多的申报人,放宽学历、年龄等条件,着力引进人才、孵化优质项目。另一方面,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出台《常熟市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新动能产业专项实施方案》,针对新动能产业中偏轻资产运营的数字经济、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等人才项目单列一组,以市场化评价为导向,加大新动能产业领域人才的引进力度,助推全市新动能产业加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