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摆满3D打印机打印的肉排,还有运用甲烷或火山微生物制造的蛋白质食品……这幅场景听起来有点像科幻小说中的情节,但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
据报道,近来,“人造肉”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热潮。根据英国投资银行巴克莱的数据,“人造肉”的销售额或增至当前销售额的10倍,10年内可能达到1400亿美元,相当于全球肉类产业的10%。
如今,一些研发人员已经从“人造肉”转向了研究“人造蛋白质”,希望将尖端技术与古老的发酵手段结合起来,把有害或常见的元素转变成基本食材,以此减少农业生产导致的巨大碳排放。
芬兰Solar Foods公司研发的可食用蛋白粉Solein就是一种新型“人造蛋白质”。研究人员采用类似制造啤酒或葡萄酒的技术,把微生物放入一种液体中,利用含有氢气与二氧化碳的微小气泡进行培养。待液体变浓稠后,再将其干燥成为细粉状的Solein。
据悉,Solein吃起来非常像面粉,且65%的成分是蛋白质。研究者表示,未来Solein的制造成本约每公斤5欧元(人民币38.8元),2021年前就可上市。
印度公司String Bio则致力于把来自废弃物和自然界的甲烷转变成蛋白粉,制造出的蛋白粉初期将提供给动物食用。
西班牙公司Nova Meats则是在3D打印机中放入植物性蛋白质,以此制作“3D打印版”的素食肉排。据信,用这种方法做出的肉排口味与质地几可乱真。
另外,美国公司Sustainable Bioproducts制造的蛋白质也很特殊,他们使用的是黄石国家公园火山温泉里发现的微生物。这家公司2月分已募得3300万美元,计划利用此火山微生物,通过“新颖发酵法”,于2020年生产一种“类汉堡”。
不过,对于投资人而言,人造蛋白质仍面临3项主要限制。投资公司Unovis Partners管理合伙人马勒克指出,味道、价格与能否量产是关键。
马勒克说:“全世界都有很棒的厨师在做植物性产品。但如果你不能让它大量生产,就很难看出它如何能真正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