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嘉定被命名为上海科学卫星城,一批“国字号”科研院所落户嘉定。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受地理交通、基础设施等影响,一些科研院所相继离开嘉定。但近年来,注重产业化转型的科研院所看好“科技嘉定”的综合优势,不仅迁出去的搬了回来,还添了新成员。目前,嘉定已形成“十一所三中心二基地”的国家级科研院所和七所高校的集聚规模。
今年45岁的孙今人是上海激光等离子体研究所的一名副研究员。从事科研工作20多年来,她潜心研究X射线激光及其应用,多次斩获国家部委级奖项。孙今人表示,当初之所以选择科研工作,主要是受到了父亲的影响,“我从小和父母在科研院所长大,觉得父亲特别了不起,就想和父亲一样,在科研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
孙今人的父亲孙承纬,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爆炸力学专家。1963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孙承纬被分配到原国家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实验部。1964年10月16日,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震惊世界。孙承纬在爆轰物理方面的创造性工作,为国家核武器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孙承纬回忆,当时虽然科研环境十分艰苦,但大家都坚持住了。“那会儿生活再艰难,只要一想到为了国家事业,就都不去计较了。”
说起孙承纬和嘉定的渊源,还要回到上世纪80年代。1984年,上海激光等离子体研究所在嘉定成立。1986年,研究所与光机所联合组建高功率激光物理国家实验室。当年嘉定科研环境,给来开展激光实验的孙承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嘉定县城各方面条件还不错,最重要的是实验器材、技术工人、工程设计队伍等都很好找,科研环境比全国其它城市好不少。”
改革开放后,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科研院所纷纷打开大门,开始逐浪市场。由于当时交通通勤、生活配套等方面的种种不便,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6家部、市属科研单位,陆续搬离嘉定迁往市中心区。1996年,孙今人大学毕业后进入上海激光等离子体研究所工作。研究所原址位于嘉定老城温宿路,当年没有搬迁,办公条件简陋,科研人员流失较多。“下雨漏水,也没有空调,工作环境和其他单位不能比。我记得1998年那一年,我们所大概离职了七八个科研人员,占到总人数的近十分之一。”孙今人说。
出于对工作的热爱,孙今人选择了坚守。之后几年,随着基础设施、功能配套的完善,再加上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集聚,嘉定城市能级也在不断提升。2006年,嘉定开始实施“凤还巢”计划,陆续出台了土地、住房保障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其中六折“人才房”政策更是全市独有。多重利好下,“出走”的科研院所相继回归。2013年,位于菊园新区的上海激光等离子体研究所新址正式投用,新所在办公环境、实验室条件和技术保障方面均有较大提高。如今,孙今人的儿子也如愿进入家门口的中科院上海实验学校就读。
培育“梧桐林”,善待“金凤凰”。2007年以来,嘉定向科研院所新增供地1800多亩。科研“国家队”回归后,都突破了原本制约发展的空间“瓶颈”,重大项目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更加高效。2015年,上海市委明确嘉定作为市郊唯一的“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为在嘉定的科研院所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70年物换星移,国家科技创新发生了整体性、格局性、历史性变革,嘉定的科技发展也站上了全新的历史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