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的秋日阳光照射在草莓大棚上,绿绿的草莓秧苗迎风生长。近日,记者来到大通区孔店乡欢灯村郑仁言家时,他正在屋后的草莓大棚里忙活。
郑仁言原本是一户贫困户。通过种植草莓,他尝到了甜头。2018年,郑仁言利用6000元特色种养殖补助资金,种植了2个大棚的草莓。为帮助郑仁言发展生产,市委老干部局驻村扶贫工作队邀请专家上门进行技术指导,提高了经济收益,当年实现纯收入3万多元,郑仁言家顺利脱贫。2019年,郑仁言利用3万元资金和新一年度的6000元特色种养殖补助资金,将草莓种植扩大到了7个大棚。“草莓秧苗长势良好,预计明年元旦前后上市。”郑仁言欣慰地说。
要想富,先修路。离开欢灯村,记者来到孔店乡河沿村,只见新拓宽的村道笔直地由村口向村里延伸。市财政局驻村扶贫工作队负责人告诉记者,河沿村村道全长约3公里,原来的路只有4米宽,村民骑车、开车都不方便。村里利用360万扶贫资金实施了村道拓宽工程,新安装太阳能路灯90盏;利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30万元修建道路300米。拓宽后的路面达到6米宽,群众无论是骑车还是开车都更为通畅。
村道宽,产业旺。河沿村大力发展草莓产业,目前种植面积已超过了1000亩。同时,积极推进塘下1600多亩土地整体流转,打造集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于一体的高端农业生态园,村民可通过入股、流转、就业等多种方式参与;利用扶贫资金新建粮食烘干厂房,购置3台粮食烘干机等设备,计划采取包干租赁方式实现收益,促进村集体和村民持续增收;与村里民丰瓜果蔬菜合作社、景氏农业有限公司和种植大户进行产业对接,种植优质水稻、草莓和瓜果蔬菜,打造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种植模式和“农产品电商销售平台+社区店+基地”销售模式;争取40万元旅游资金对河沿村旅游进行整体规划,建成旅游扶贫“八个一”项目。
乡村振兴,产业是核心。由点及面,大通区乡村振兴战略落地有声。该区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推行无公害和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生产,目前全区共拥有国家级示范基地2个、省级示范区4个、市级示范区12个,市级龙头企业16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基地2家。目前,全区土地流转面积72238亩,今年新增流转面积1360亩;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达280家,今年新增合作社7家、家庭农场8家。同时,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程建设,推进“三品一标”认证,今年预计申报无公害农产品8家、绿色食品1家,现已有5家企业获得证书;全区累计申报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57个,注册农业商标15个。四个乡镇全部配齐蔬菜、畜禽、水产快检设备,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覆盖。
产业旺,乡村振兴有底气。如今,大通乡村奏响了绿色发展的变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