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熟市档案馆,安静地存放着一份尘封已久的珍贵资料,“为了祖国建设得更美满幸福,故我们青年学生必须努力学习,在祖国人民的培养下,努力学习、写作,完成祖国赋予自己的光荣任务——达仁同志”。翻开上世纪50年代的初中毕业留言簿,纸张泛黄却字字铿锵,满是报国之志。写下这番言语的,正是中国大气物理和大气遥感的创建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吕达仁。
吕达仁的父辈居住在梅李镇寨角村,后因日军侵华,一家人搬到上海。1940年,吕达仁出生在上海,随后返回常熟就读,从小学一直到高中。1956年,吕达仁从常熟市中学毕业,考上北京大学大气物理专业。1967年,吕达仁在中科院就读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气象学与大气物理学家顾震潮,从此走上了大气物理的探索之路。
今年8月,记者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见到了吕达仁,他正带着学生一起,在楼顶的大气观测平台坐“井”观天,“透视”大气,他指导学生观测实时云图,掌握云层、云量、降水等指标,为气象预报提供依据,为大气物理研究积累原始数据。站在他身边的毕永恒是该所中层实验室的一名工程师,师从吕达仁十多年,在他眼中,工作中的吕院士永远充满了激情和活力。“吕老师心态特别年轻,做事也特别乐观。”毕永恒说。
在吕达仁的办公室内,不大的屋子里满满当当堆了一摞摞书,用“书海”来形容一点不为过。可就是在这个小天地里,吕达仁先后完成了100多篇学术专著。他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微波主被动联合遥感降水分布”的原理及反演方法,主持研制完成我国第一台自主开发的平流层大气晴空探测雷达,主持“神舟三号”飞船中的“地球环境监测分系统”项目,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国家发展需要、国际科学前沿”是吕达仁开展科研工作秉持的宗旨。近年来,气候变化、大气环境污染等问题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老百姓对“蓝天白云”的渴望愈发强烈,吕达仁也将研究的视角转向了这一领域。然而,要进一步提升人类对大气环境的预报、预测和预估能力,除现有的卫星观测与地基站网观测手段外,还需要在垂直方向上获取较全面的长期连续观测资料。
2017年9月,吕达仁带领团队研制的“多波段多大气成分主被动综合探测系统”入驻西藏羊八井国际宇宙线观测站,开展长期的青藏高原大气观测研究。这套系统能够对近地110千米高度的垂直大气层进行多要素连续观测,投用后可为全球气候变化等重大课题的研究积累原始的大数据资源。“青藏高原对我国、对整个东亚乃至全球气候变化都有独特的重要作用。”吕达仁说,目前,这套系统在国际上尚属首例,他希望由自己牵头研发的这套系统有朝一日能在家乡的虞山用上。
离开家乡六十多载,吕达仁始终心系故土。有时回常熟参会,他还会抽空回到梅李镇,去看看父辈生活过的地方。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吕达仁看在眼里,乐在心中。“我非常高兴我是常熟人。”在为家乡发展骄傲自豪的同时,他很希望有时间能回家看看,“我很想为家乡建设兢兢业业地做些有益的事,尤其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方面。”吕达仁希望自己能与家乡的专家常联络多交流,助力家乡的大气事业,为常熟作贡献,为常熟人民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