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开通不足一个月的上海诸光路地道车来车往。这条地道是第二届进博会重点工程之一,将闵行与青浦之间的“断头路”化作“通途”。原需至少半小时的车程,如今3至5分钟就能通过。
随着进博会各项工程加速推进,展商、企业和市民享受到的便利将越来越多。“第二届进博会重点工程已从11项增加到13项,其中12项年内全部建成,另一项‘5号停车场工程’将提供优先于去年的临时交通服务保障。”上海市重大办副主任金燕表示,进博会配套的工程建设与运营保障,将为城市带来长久效益。
一批工程密集迎节点
从地图上观察,细微变化正在发生:配套工程的范围从国家会展中心的核心区,向外再度延伸。但建设力度不减,共有13项重点工程。涉及场馆改造1项,路桥项目、配套设施各6项。“按照‘越办越好’的总要求,今年重点建设项目要求更高,特别是文明施工、环境保护等方面。”金燕说。
新增2项工程是虹桥保税仓库、国家会展中心二层步廊东延伸二期。原为预备项目,考虑到重要性和条件成熟度,提前施工。如今一项已经落成,一项在下月底完工。
进博会主场馆国家会展中心,又称“四叶草”。在去年形象提升基础上,今年进博会主场馆改造更加注重内涵,破解展商“一铺难求”痛点。1号馆、2号馆通过“加层”,增加近6万平方米展览面积,助力上海打造国际会展之都。目前,1500余人正抓紧安装机电,预计9月底全部完工。
随着主场馆改造接近尾声,一批配套工程也密集迎来节点。9月底,诸光路地面道路、天山西路等将建成通车;10月份,北翟路地道主线、崧泽大道跨线桥人非设施、5号停车场进博会临时交通保障等即将落成……在进博会主入口南广场,上海建工园林集团施工人员已在进行室外花卉布置的结构性施工。
市重大办工作人员李浩然表示,“四叶草”周边区域,共有万余人参与建设,推进工程加速。上海建工集团国展中心展览规模提升项目部综合办负责人马少东说,主场馆“加层”共用去4.29万吨钢构件,比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和徐浦大桥加起来的用钢量还要多。建设高峰时期一度有2000多人不间断作业,安全员24小时巡查排除隐患。
营商环境优化也为工程建设“插上翅膀”。金燕介绍,从去年起,上海推进工程项目审批流程改革。主场馆改造从审批材料到施工图纸,审批部门主动上门服务。原先从项目立项到竣工要花费2年多时间,如今半年不到就能完成。类似经验将进一步推广至全市的重点工程。
工程加速倒逼创新
建设之紧迫倒逼技术、管理革新。一块钢构件比成年人大上数倍,最高达5、6米,返工制作困难。“尺寸一旦有误就产生连锁反应,影响整个工程进度。”项目施工负责人说。技术人员“头脑风暴”,采用BIM技术提高安装精度。
当时还发生了有趣的一幕:施工单位的人跑去“常驻”钢厂,钢厂搞生产的反而跑到工地上。这种管理模式其实是为了让沟通更顺畅,确保安装工序无缝衔接。
“四叶草”主场馆“加层”改造进入尾声
在新技术和管理推动下,施工新纪录不断产生。隧道股份上海隧道诸光路地道项目总工程师朱学银介绍,诸光路地道是全国首个“全预制拼装型”的盾构法隧道,预制化率达90%以上。北翟路地道通过精细化施工,成为上海首条会“呼吸”的绿色节能隧道。
服务人群范围更广
针对首届进博会举行期间的交通、配套和保障问题,今年将有针对性提升。
结合首届进博会交通评估,技术人员梳理出堵点,增加人非设施——崧泽大道跨线桥人非设施,服务西虹桥区域与东虹桥区域间的居民和非机动车通行需求。
“今年配套设施的突出特点是增加了交通便捷性和通达性,扩大服务人群的范围。”李浩然说。去年道路项目,侧重解决国家会展中心及周边地区存在的路网上的“短板”,包括路网未成型、支小道路缺失规模不足、步行衔接不畅。今年施工条件成熟,强化国家会展中心与中心城、长三角区域的交通联系。
例如,诸光路地道为国家会展中心和西虹桥地区提供了一条对外联系的通道;北翟路地道建成后将连接外环和中环。徐民路、天山西路将进一步优化区域路网。
随着工程陆续建成,虹桥商务区区域价值将整体提升。刚刚落成的虹桥保税仓库项目,具有常年展示的交易功能,是发挥进博会溢出效应的重要平台。“四叶草”地下人行通道、二层步廊东延伸二期投入使用后,虹桥枢纽与国家会展中心之间形成地面、地下、空中三位一体的人行交通系统,最大程度解决区域互动联系,促进商业价值的发挥和会展服务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