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是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器,明确“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重要制度,为最大限度激发民间活力、推进民营经济新飞跃,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环境。
作为全省最主要的特色产业集聚区,萧山头顶诸多光环:中国纺织生产基地、中国羽绒之都、中国伞乡等。进入经济新常态之后,传统行业面临着新的冲击,萧山制造正经历着转型阵痛。萧山也深刻意识到,唯有坚持市场取向改革,才能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的活力,创新发展再造新优势。
萧山,作为杭州建设世界名城的主战场,当自觉地扛起历史使命。对照“八八战略”,对照“两个高水平”,以“三化联动”为抓手,找差距、摆进度,努力以一流的状态建设一流的城区,继续走在全省发展最前列。
大力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密集的脚手架所到之处,便是高楼生长延伸的方向;五彩霓虹闪烁的新城,便是当下已列入征迁地块的未来。
在拥江发展的大势中,萧山区有限的土地资源愈显金贵。在土地资源日益吃紧的今天,萧山正在实施“亩产倍增”计划,无论是进入评估、腾笼换鸟,还是绩效评价,一场旨在激活价值的“土地战”正在萧山轰轰烈烈地打响。
近年来,萧山通过实施工业企业效益综合评价改革,引导企业以“亩产论英雄”的导向机制,实施电价、自来水价、污水处理费和土地续期等生产要素分配相挂钩的差别化联动机制,以市场为主要手段,推进资源要素向优势产业、先进企业和重大项目集聚,进一步形成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科学发展机制。
近日,萧山一印染企业负责人直言,自己有了“担忧”。根据萧山正在实施的工业企业绩效综合评价体系,企业很有可能被划为D类,仅用电方面将会实施惩罚性电价政策。“电价如果提高0.1元/度,仅电费一项,企业每年就要多支出几十万元。”上述负责人认为,这样的成本实在太高,“我们打算转型做其他行业。”
区经信局负责人介绍,萧山通过不断强化市场倒逼机制,高标准实施落后产能淘汰和“低小散”行业整治。“我区不断完善产业导向目录,严格执行‘改造提升一批、整合入园一批、合理转移一批、关停淘汰一批’的要求”,该负责人说,重抓产业退出,对水泥、印染、造纸、砖瓦、蓄电池等不符合萧山发展导向的行业开展集中淘汰,为发展腾出空间。
如果说新项目进入评估是对增量企业用地的管控,那么绩效综合评价体系则为盘活已有企业土地提供了有益借鉴,各类资源要素向更优质企业倾斜,可以提升整个产业质量,在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相互作用下,形成一种新型要素倒逼机制,在实现土地有效利用的同时,撬动了产业转型升级,这其实也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以创新驱动民营经济向高起点发展
以工业强区着称的萧山,一举一动分外引人注目。诚然,依托民营经济先发优势,萧山经济体量持续多年雄踞全省首位。
两年获得发明专利67个、实用型专利981个、外观专利234个,这是萧山企业万向钱潮靓丽的专利成绩单。这背后,是该企业大手笔投入研发,推进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
万向钱潮是萧山典型的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的企业,是全区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的标兵,是支撑和引领经济走上创新驱动、科学发展轨道的“领头羊”。在以万向钱潮为代表的企业群体推动下,创新驱动对萧山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正越发显着。
从历史角度来看,萧山发展路径遵循的就是“工业主导、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模式。历史也表明,工业一直是萧山增长的强引擎、转型的大平台、创新的主战场,没有工业的持续增长,难有经济的健康发展;没有工业的转型升级,难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没有工业的现代化,就没有经济现代化。
为此,萧山将坚持“创新强工、工业强区”战略不动摇,按照“一家龙头企业、一个人才团队、一个产业园、一个产业基金、一个博览会、一个政策机制”等六个一要求,充分发挥本地知名企业龙头带动作用,整合产业链、资金链、创新链,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全面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不但如此,在打造体现世界名城风貌的国际化城区的道路上,萧山还将深入开展“两化”融合、“腾笼换鸟”试点,加大“四换三名”力度,实现“萧山制造”向“萧山智造”跨越。目前,萧山汽车关键零部件行业列入全省十个“机器换人”分行业推进实施方案名单,两化融合指数突破90,正式迈入全国领先行列。
未来,萧山将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扶持力度,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对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投入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