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总工会日前开展第二届“龙城工匠”评选活动。截至目前,常州市已评选出20位“龙城工匠”,推选获评“中国质量工匠”2名、“江苏大工匠”3名、“江苏工匠”8名等,工匠数量在全省位居首位。至2018年末,常州市拥有高技能人才32.23万人,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1143人,连续5年位居全省第一。
龙城常州,智能制造百舸争流,工匠人才竞领风流。近年来,全市工会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塑造和弘扬时代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切实增加优质人才、工艺、技术、标准、品牌、服务等有效供给,实施龙城工匠培养选树计划,涌现出了邓建军、张忠、张永洁、乔森、刘云清等在全国具有知名度的劳模创新标杆典型,造就了42位全国技术能手为骨干的技能人才大军,为常州制造向常州智造转型注入了强大动力。市政协副主席、市总工会主席、党组书记徐伟南表示,围绕常州高质量发展目标,市总工会以“改革、创新、服务”为主线,进一步突出实体经济发展,实施职工技能储备战略,满足社会新需求,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培育、示范和传承作用,聚力推进高质量发展。
强效应,统筹资源集成发力。以劳模、工匠为示范,积极发挥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的辐射、带动、引领作用, 开展劳模支部“双创双提升”行动,建立劳模支部8个,党小组15个,党员先锋岗65个,促进劳模创新工作室质效提升。目前,常州市现有劳模创新工作室118家,其中,全国、省、市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分别为2家、8家和20家。去年全市劳模创新工作室参与科技创新、科技攻关553项,实用新型专利112个,发明专利57个,为企业累计创收金额达5.69亿元,节约资金达3.9亿元。
重竞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全市开展百万职工“学技术、赛技能、当工匠”活动,以赛促训、以赛代评,全方位融合资源要素,为职工培训、教育、竞赛和展示“四位一体”全面发展打通上升渠道,不断提升职工的职业技能素质,加强培养选拔常州产业发展急需的各类高技能人才,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着力打造一支宏大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去年开展的第十四届职工职业技能竞赛,有一级竞赛15个、二级竞赛20个和13项专业技能比赛,全市镇以上组织各类技能竞赛达403场。通过技能比赛,产生市技能状元18个、技术能手148名。在省级以上技能竞赛中,常州市有6个项目8名职工获全国比赛名次,17个项目21名职工获省技能竞赛前6名。
看实效,助力企业创新发展。以提高效率、提升质量、创新技术、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为重点,广泛开展 “五小”创新活动,充分激发职工的创新潜能和创造活力,为企业挖潜增效、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献计出力。去年全市职工参与技术革新5000多项,合理化建议10万多条,总结推广先进操作法3000多项,“五小”活动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达15亿元。同时,持续开展全市十大科技创新成果、十大先进操作法和十佳合理化建议评选活动,其中1项获全国职工技术创新优秀成果奖,2项申报省科学技术奖,1人申报省专利发明人奖。
师带徒,培养企业急需人才。以创建“工人先锋号”为载体,进一步贯彻落实人才强市战略,加快培养产业急需的技能人才,培训一支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高技术技能的职工队伍。每年,市总工会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启动 “师徒结对”活动,以师徒结对的方式,帮助所带职工(徒弟)提高技术、提升技能。通过组织发动,全市共结成“师徒对子”10215对 ,把课堂设在工厂车间,边教学、边演练、边实战,使技能人才素质更贴近生产。开展劳模“三走进”服务,推动劳模工匠精神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动员全社会尊重劳模、崇尚劳模、学习劳模、争当劳模;充分发挥职工职业培训基地作用,全年有95.6万人次参加职业培训。据统计,常州市近年来共评选表彰市级以上劳动模范375名、五一劳动奖章951名、五一劳动奖状440个、工人先锋号973个,为常州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