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揭牌。作为江苏自贸区苏州片区落户地,苏州工业园区同步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迈出了先试先行的步伐。揭牌仪式现场,四大项目同时签约落地,不仅为园区带来了600亿元的“真金白银”,更为园区创新能力的提升和产业体系的完善“加码助力”。
赋能区域创新 磁吸全球优质资源
微软是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也是全球最大的云计算公司之一。2013年,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苏州分院落户园区,围绕微软必应搜索引擎、在线广告技术、移动互联网服务等五大领域开展创新研发。此次签约落户园区的苏州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中心是“微软创新赋能暨生态加速计划”的全球首个项目。
据微软大中华区创新联盟首席战略官戴子珽介绍,该项目将把微软全球的前沿技术带入园区,解决“存量企业转型升级、增量企业快速创新”所需的技术、创新、人才、市场、生态赋能,具体包含人工智能和智能云平台服务、高端人才服务等,将全面助推产业融合和国际化的发展,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增添新动能。
“经过多年的合作,我们发现园区完全符合微软对创新赋能土壤的要求,因此在推出新计划的时候毫不犹豫选择落户这里。”戴子珽说。人才是支撑企业发展的源动力,目前微软在园区的项目汇集了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才。“自贸区的‘加持’,不仅将提升这些人才在园区居住的便利性,也有助于我们在全球招募更多的优秀人才,共同努力将苏州打造成为人工智能新硅谷。”
与微软一样将未来发展布局在园区的国际巨头还有德国MTU公司。作为世界500强罗尔斯·罗伊斯罗集团旗下的高功率发动机制造商,MTU产品被广泛应用于船舶、火车、发电机组和重载交通工具领域。此次在园区设立的区域总部,将在原有先进制造基础上增设财务、人事、供应链等管理功能,不断提升项目层级和综合贡献。
发力产业转型 加速新旧动能转换
25年,从洼田密布、阡陌纵横到创新之城、非凡园区,园区创造出一个个“第一”和“唯一”,书写出改革开放“试验田”的精彩篇章。如今,“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开放创新综合试验“遇上”自由贸易试验区,多重机遇叠加下的园区亟待再造核心竞争优势,创造新的“园区经验”,实现创新性、探索性、引领性发展。
面对土地资源载体瓶颈和产业转型升级要求,园区大力推进“退二优二”,携手印尼金光集团加速原制造工厂地块的“腾笼换凤”,聚焦集成电路、高端装备、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集研发、制造、总部为一体,共同打造国际领先、国内一流、具有引领示范意义的高科技产业园区,预计3至5年初步建成。
此外,世界500强恒力集团将在园区CBD区域建设“恒力全球运营总部”,作为在中国设立的唯一运营总部,将囊括恒力控股有限公司和行政中心、研发中心、投资中心、贸易中心、结算中心、销售中心、采购中心以及展示中心等八大中心,项目投资超100亿元,预计年产值超1000亿元。
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提升产业发展效能,园区动作频频。而做好制造业“转”的文章,以“高端”“高新”为方向,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持续加大低效用地二次开发,必将为园区构建起一个结构更优、效益更高、创新更强的产业体系。
剑指“一区四高地” 探路“尖兵”勇担新使命
建设江苏自贸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战略举措,是新阶段我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模式在更大范围内复制和推广的重要部署。园区这一改革开放的探路“尖兵”,也再次承担起国家战略使命赋予的新任务。
新的使命呼唤新的作为,新的探索也必将带来新的发展。在签约仪式现场,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江苏省政府参事沈坤荣“读”出了园区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的责任担当与面向未来创新转型的气魄决心。“这次集中签约的四个项目,既有‘退二优二’的,也有深化国际合作的,既有推动制造业向更高价值链攀升的,也有加速集聚全球资源的,都将为园区下一步的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动能。”在沈坤荣看来,园区不仅以江苏自贸区挂牌为契机,以项目为抓手,加速推进新一轮开放与改革,也正在为自贸区的建设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围绕“一区四高地”的功能定位,苏州自贸片区正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投资领域改革、推动贸易转型升级、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和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六大任务框架下,着力在贸易便利化、产业创新发展、金融开放创新、跨境投资、知识产权保护、聚集国际化人才等方面开展具有特色化突破性制度创新。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丁立新表示,下一步园区将聚焦创新能力提升和产业结构转型两大核心内容,加速苏州自贸片区的建设,集聚新的资源,探索新的路径,努力把苏州自贸片区建成全国的样本和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