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网上国际投资促进平台 致力于中国投资促进事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产业新闻 > 科技研发 > 文字新闻
系统改革推动科技成果跃上“生产线”
发布时间:2025-04-21  来源:科技日报  

  发展氢能是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破解全球“碳中和”问题的重要途径。如何实现高效稳定、低成本制氢,是摆在科研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

  北京科技大学前沿交叉科学技术研究院张跃院士团队发挥蓄积20余年的纳米技术优势,聚焦绿色制氢领域关键技术装备和产品创制研发,实现了碱性电解水制氢装备关键性能指标突破。如今,在学校倾力支持下,该技术完成了从实验室基础研发到工业化规模生产的全链条技术攻关,并以最快速度实现产业化。

  “在国家层面试点改革的辐射带动下,北科大通过‘减、增、放’系统改革,健全‘转思维、变方式、强服务’工作体系,持续修订完善科技奖励、转化收入分配、成果作价入股等一揽子政策,打破思想束缚和机制制约,进一步解决教师‘不会转’‘不想转’‘不敢转’的问题,变‘顺手做’为‘我要干’。”日前,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张卫冬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和资产单列管理为高校成果转化松绑赋能,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实现量质齐升。2024年,北京科技大学产学研合作合同额达26.5亿元,连续两年增幅超过50%,成果转化金额增幅高达79%。

  张卫冬所说的“减、增、放”政策体系改革,“减”指减少横向科研项目管理费收取比例,“增”即增加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比例,“放”则是将转化自主权放至科研团队。

  创新需求与优势供给有机结合

  张跃院士团队学术骨干康卓教授介绍,催化电极组件是绿氢装备碱性电解槽的功能核心,研发低成本、高活性、长寿命的催化电极材料并投入市场实现迭代发展,不仅可以系统解决规模化电解水制氢应用中的共性问题,也是我国氢能发展驶入快车道的必经之路。

  为抢抓这一发展机遇,科研团队不断破解稳态、亚稳态、完全失稳反应条件下的科学前沿、应用基础与工程技术难题,并与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等头部企业开展合作,让科研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最终,该技术通过公开挂牌交易方式找到了既有科技实力又有市场资源的合作方,并作价1200万元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2024年12月,新公司在广东注册成立,按照学校政策,科技成果所占股权的80%由科研团队持有。

  “我们通过政策体系优化,切实赋予科研团队更多的成果转化自主权,帮助、服务科研团队找到最合适的转化方式。”张卫冬表示,在国家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的利好政策背景下,学校出台了《北京科技大学科技成果作价投资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制度,通过制度建设,畅通渠道、打消疑虑、激发活力,让科技成果真正实现创新价值。

  这只是“政策搭台、成果出彩”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北京科技大学将企业科技创新需求和学校优势创新资源有机融合,一批优秀成果加速从“实验室”跃上“生产线”。在新材料、智能制造、钢铁冶金等领域,该校通过作价投资等途径培育24家科技型企业,总估值达到30亿元。

  概念验证助力前沿技术加速落地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但在从实验室到应用场的成果转化过程中,高校缺乏概念验证、中试、熟化的应用场景。于是,北京科技大学将目光投向概念验证中心,只有牢牢抓住这个关键环节,才能降低转化风险,为科研人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强信心、增底气。

  “我们专门成立了学校的概念验证中心,实施了首批概念验证项目,围绕新材料、智能制造等规划布局八大概念验证分平台,并已投入建设。”张卫冬介绍,截至目前,学校已拥有189个概念验证合作伙伴和包含110项的概念验证项目库,并出台《北京科技大学科技成果概念验证合作伙伴管理办法》,为科技成果走好“最初一公里”提供坚实保障。

  全固态电池由于其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被视为下一代动力电池的尖端技术。“概念验证中心创造条件让我们与企业合作,共同对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综合性能、产率和环保指标进行验证。如果可行,我们将尽快推动转化落地。”首批概念验证项目负责人、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教授李平带来了最新进展。

  北京科技大学还在不断探索形成以概念验证平台为主体、企业合作伙伴为辅助的创新体系。一方面发挥主体的优势,平台验证具有共性需求的项目;另一方面探索辅助的作用,企业验证特殊性强、专用程度高的项目,验证成功后优先在合作伙伴企业转化或共同向第三方转化落地。

  “北京科技大学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全国科技大会、全国教育大会精神,锚定成果转化关键难点堵点,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打造从成果产出、成果熟化、成果保护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一体化管理模式,让真正有作为、有贡献的科研人员‘名利双收’,让真正有潜力、有价值的科技成果转得出、转得好。”张卫冬表示,下一步,学校将继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形成科技创新深层次、全链条、宽领域赋能产业创新特色模式,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上一条: 可编程芯片首次用光训练神经网络
下一条:今年国务院将为企业减负超万亿元 降费占六成
与我们联系
  • 联系电话:+86-021-58880127
  • 传  真:+86-021-58880127
  • 邮  箱:info@investchn.com
Copyright © 2015-2025 InvestC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投促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