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网上国际投资促进平台 致力于中国投资促进事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开发区新闻 > 苏州 > 文字新闻
实力出圈 浒墅关一场所入选省级工业遗产
发布时间:2025-02-27  来源:虎丘区人民政府  发布开发区:浒墅关经济技术开发区

  日前,省工信厅公布了第二批江苏省省级工业遗产名单,苏州浒关蚕种场实力上榜,成为本批次苏州唯一入选的工业遗产。

  省级工业遗产代表了江苏省乃至中国工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重要成就,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和文化价值。浒关蚕种场见证了浒墅关蚕桑业及蚕桑文化蓬勃发展的历史。

  此次获认定的苏州浒关蚕种场位于浒墅关桑园路333号,包含浒关蚕种场总场及浒关蚕种场二分场。其中,浒关蚕种场总场现存5栋民国时期保留建筑,包括1栋办公楼、2栋蚕室、1栋催青室和1栋上簇室。浒关蚕种场二分场,现有1栋建于1946年的典型民国风格小洋楼的办公楼,1栋始建于20世纪40年代的砖木结构蚕室,以及部分砖木结构的蚕室附属房屋。

  浒墅关镇和蚕桑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这些遗留下来的建筑得以传达。蚕种场里的民国建筑,成为我国蚕桑业发展的历史见证:不仅改良了新的蚕种,还培养了众多专业人才。这些民国建筑不仅是浒关历史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记载着我国蚕桑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都说建筑是一座城市、一个区域的活化石,穿越岁月而来的浒关蚕种场记录了浒墅关的年代记忆。苏州自古就是丝绸之乡,民国元年(1912)浒墅关创立“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科学养蚕兴起,蚕业界先辈郑辟疆、费达生、邵申培等人对桑蚕事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915年,“浒关大有蚕种场”诞生,成为浒墅关蚕种制造业的主要支柱。这是苏浙皖三省规模最庞大、设备最完善、组织最健全、资金最雄厚、技术力量最强、拥有专家最多的一个大型私营蚕种场,也是我国建场历史悠久、规模最大的蚕种制造场之一。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行业全盛时期,浒关蚕种场担负着全省四分之一的一代杂交种的生产任务,产品销往全国10多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到阿富汗、罗马尼亚等国家和地区,年生产一代杂交种最多时达到80多万张。

  工业遗产是延续城市文脉、拓展城市文化发展空间的重要载体,保护好工业遗产就是保护好社会记忆。浒墅关对浒关蚕种场进行保护性修缮。将原浒关蚕种场办公楼平移79.8米,并仿建部分建筑物,结合新老建筑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整体更新修缮了蚕种场民国时期风格建筑群,打造浒墅关运河文旅小镇一期蚕里街区文旅项目。

  2021年12月,以蚕种场民国建筑为基地的浒墅关蚕里街区开街。通过对浒墅关重要历史遗迹进行保护与复建,浒墅关深度挖掘大运河孕育下的特色地域文化,打造“明清风+新苏式”风格的开放式大运河文化特色休闲地,集中展现运河沿线历史文化内涵,形成具有高标识度的“文化风情旅游带”。

  如今,在浒墅关,浒关蚕种场的老建筑正不断创新文化场景,激发时尚创意,迸发产业新活力。

  依托运河文化底蕴,浒墅关活化利用一批老建筑,建设主题商街、特色街市,将传统文化底蕴与现代精致生活相结合,为商业注入全新活力,助力城市消费升级。

  作为京杭大运河浒墅关段重要的文旅载体,修复更新后的浒关蚕种场,延续了运河古韵的历史文脉,承载着浒墅关几代人的回忆。

  蚕里街区先后引入花间堂酒店、江南雅厨四季阳春、非遗技艺工作室,以及特色餐饮等多元业态,集结特色体验与咖啡美食,咖啡展览、互动游戏、乐队表演等创意活动不停歇。这里已成为苏州新晋网红打卡点。

  工业遗产是历史变迁的见证者,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经济形态、技术水平以及生活方式,代表了“工业时代”社会生活的标志物。近年来,浒墅关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区域发展整体战略和长期规划,未来将进一步挖掘辖区古建载体的文化底蕴,探索古建老宅活化利用的途径,激发城市经济活力,不断擦亮文化底色。

上一条:江阴市考察团来我市考察
下一条:永乐店邀专家解读十八大精神
与我们联系
  • 联系电话:+86-021-58880127
  • 传  真:+86-021-58880127
  • 邮  箱:info@investchn.com
Copyright © 2015-2025 InvestC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投促中国